彩虹虽然短暂,但其绚丽的七彩让人叹为观止,被人喻为人间彩虹的拱桥却以其优美的外形和持久实用的品性流传于世,从古代传统的石拱桥到如今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一步步进化蜕变,让人间彩虹不断焕发异彩的人从事的是一项美丽而光荣的事业,陈宝春教授就是其一。
陈宝春教授长期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在拱桥(尤其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理论研究与应用工作方面硕果累累,是国内外桥梁界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1982年毕业于我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后曾到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参与广东容奇大桥的施工。1983年又考回母校攻读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师从当时曾被喻为“桥神”的郑振飞教授,进行拱桥的研究,从此与拱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导师郑振飞教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与应用为陈宝春教授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他发现这一新桥型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他从1995年开始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由此陈宝春教授逐步地接过了郑教授拱桥研究的接力棒,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陈宝春教授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参与了全国多少拱桥建设的研究与咨询工作,国内众多大型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建设咨询与科研工作几乎都有他的影子,如受聘参加了广州丫髻沙大桥、杭州钱江四桥、徐州京杭运河桥、兰州雁滩黄河大桥、湖南茅草街大桥等专家组的工作,参与设计和承担了郑州黄河公路二桥主桥、深圳北站大桥、广东东莞水道大桥等的科研工作等,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也将福州大学桥梁工程学科的影响扩大到了各地。
钢管混凝土拱桥近二十年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得到大量的应用,作为一种新桥型,设计理论尚未形成,没有规范、资料匮乏,陈宝春教授十余年来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执着地进行着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研究,先后获得三项国家基金、一项省重大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交通西部课题和交通部规范的编写。获得了有关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与理论研究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在系列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陈宝春教授本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投入大量的时间,编写了世界第一本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专著,于1999年出版,并在2007年进行了再版,成为此类桥梁应用与研究者必备的资料。
为了改变原先新桥型大多是由工程界提出,研究人员跟在设计人员身后开展研究,理论滞后于实践的情况。陈宝春教授首先提出了 “钢腹板-混凝土箱形拱桥”新桥型的研究。这种新桥型以波形钢板代替混凝土拱圈中的混凝土腹板,以减轻拱圈的自重,方便施工,从而解决拱桥向更大跨度跨越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为此,他带领团队已开展了两座实桥的试设计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的模型拱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桥型能减轻约1/3的拱圈自重,不需浇筑腹板的混凝土,减少了施工工序,可节省近1/3的拱圈现浇混凝土的时间,由于自重减轻还可以极大地降低地震作用力,节约基础工程数量,降低工程总造价。 “钢腹板-混凝土箱形拱桥新桥型研究”已获交通西部项目2008年立项。
陈宝春教授十分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扩大中国拱桥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政府间合作计划、国际重大合作计划、福建省重点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等项目。2007年,他争取到第六届国际拱桥大会将于2010年10月在我校举行。这个国际上唯一以拱桥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大会,前五届均在欧洲举行,争办的国家众多,能争取到它的主办权,表明福州大学在拱桥方面的研究得到国际拱桥界的充分肯定。此外他还专门建立了拱桥网站,希望通过国际交流宣传我国拱桥的技术成就,扩大我国在国际桥梁工程领域的竞争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推进我国拱桥的结构设计、施工方法和计算理论的进步。
以新型组合拱桥结构为核心,陈宝春教授团结了青年技术骨干,组建了“大跨度桥梁新技术研究”团队,入选我校 “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既发挥集体的力量,也培养学术新人,保证福州大学桥梁工程强势研究方向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陈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工作。主讲并建设了福建省精品课程《桥梁工程》和双语课程《大跨度桥梁》,主编出版了《桥梁工程》教材、编写了《大跨度桥梁》校内教材,开设了精品课程网站,撰写了许多有关桥梁美学、文化、人物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并设立了桥梁图文大赛,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009年被评为我校的名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对学生严格要求,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他的博士生已连续三年荣获“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他自己也被评为“卢嘉锡优秀导师”。
作为学者,他不断创新,架构了传统与进步的桥梁;作为教师,他传播知识,架构了学生与专业的桥梁;在为人间彩虹添彩的过程中,他自身何尝不是一座亮丽的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