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PG电子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人物 > 正文


  
   2005
年,他从山东临沂来到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成为社会学专业的一名学生;2007年,他光荣入伍,成为济南军区我军最著名的、前身是北伐战争的叶挺独立团——素来享有“开路先锋”之盛誉的王牌部队中的一名士兵;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作为“铁军师叶挺独立团”抽调出的300人组成的突击部队中的一员,步行挺进了汶川重灾区银杏乡。在随后的3个月中,与当地老百姓共渡难关,重建家园,并获得抗震救灾嘉奖;200912月,他选择退伍,重返校园,为下一站人生旅途的拼搏锻造另一方利剑。他就是张硕。

 

儿时军营梦,今朝自豪圆

  

辅导员老师眼中能吃苦耐劳的张硕言谈中尽显北方人的淳朴和豁达,参军是他儿时的一个梦想, “在我们山东觉得男子汉参军是一种责任。”他简单地说,“爷爷是个老八路,从小我就觉得参军是一件光荣的事,到了大学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当时的他正上大三,父母觉得儿子有能力自己做这个决定,便把决定权放心地交到儿子手中。0712月的征兵令一下发,张硕就毅然决然地报了名。那一年冬天,作为福州大学仅有的应征成功光荣入伍的两名在校学生中的一员,他身着绿色的戎装,带着象牙塔的书生气,踏入军营,成为了一名他梦寐以求的士兵。

 

“当时的想法就是到军营里体验体验,磨砺一下自己的意志。”张硕谈到,“选择当兵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能还和上大学时候一样懒散自由,军人要有军人的作风和意志。”军队的严明纪律和严肃作风曾经让他经受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每天严格的作息制度“要求6点起床绝对不敢601起”,日常的基本训练以及每天必须的站岗放哨让初入军营的张硕感慨,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军营中,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冲淡了想家人和朋友的孤独和寂寞。“大概过了一年左右时间,我才完全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军队平时的训练很多,五公里越野、 长跑400障碍训练、单双杠野外驻训、军事演习……”张硕回想起这些训练经历,从只字片语轻描淡写中,依旧能瞥见艰苦的军营生活:“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冬季的拉练,走了10天,整整350公里,在北方零下十几度的冬天,我们却跑得满头大汗。”艰苦和枯燥的训练在张硕看来已经是一种习惯,但这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在那样寒冷的天气进行严酷的训练,锻炼了我的毅力,到最后真的是凭靠意志力支撑,这是对我们战斗力和战斗精神的培养。”部队的业余生活与校园相比黯然许多,但他提起训练之余的拉歌,脸上顿时显出兴奋的神色:“那一次拉歌,我们几个连比赛,大家都扯开嗓子唱,那叫一个震天响,声嘶力竭,谁也不服输。”“最后我们连拿了第一名,我们很激动很自豪!”两年来,在部队中塑造成的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让他自豪自己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军人,圆了儿时的梦想。

 

 

刻骨铭心的三个月,永生难忘

 

5·12汶川地震发生的那天,张硕所在的部队正在河南平顶山进行野外驻训。“12号下午5点接到通知中央军委命令我们团作为第一批到汶川抗震救灾的军队。当晚我们连夜赶路,13日凌晨3点回到洛阳的团里准备干粮和物资立即出发。”消息来得突然,张硕仅仅和父母发了个短信,告知自己要去灾区了,并没有预料到此后的一个月和家人会音讯全断。“14日凌晨1点我们乘飞机到达了成都双流机场当日成都下着大暴雨,整个成都平原雾蒙蒙的。”描述当时的情景时,张硕脸上带着忧虑,“虽然是清晨但机场一片混乱,一种非常凄惨的感觉,我们冒雨将背囊等物资运出。”部队迅速坐上开往彭州县的车。“当时在车上的电视中看到灾区的一些画面,我们好多战士就止不住掉下眼泪,没有想到灾情会这么严重。”随后到达彭州,“在彭州接到指示,前面是峡谷,车子开不进去啦,我们要步行进入汶川。”张硕和战友们随即带上少许的干粮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大坝开始了进入灾区的徒步行军。

 

“在距汶川还有90多公里时团长做了动员,身体状况和家庭条件受限制的都可以自愿退出营救。”除了几个生病的战友被迫留下,张硕及周围的战友没有一人退出,那一刻他们只想赶紧到达目的地进行营救“在那种情况下退缩就太没有男儿血性了。”张硕肯定地说。

 

继续前行已经不仅仅意味着90公里的漫长距离,还有随时可能遇到的余震,泥石流,以及头顶上随时可能滚落的松动的石块。张硕说,那时候每走一步心都是提到嗓子眼上,但是他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此刻的他们不能有一丝懈怠。

 

14晚上到达阿坝铝厂,当时雾气很重,我们就在铝厂峡谷的马路上过夜,结果当夜一共发生了3次余震,山上石头全都崩裂下来 乱滚落到江里像放鞭炮一样响后半夜我们基本没有睡觉。”张硕心有余悸,“15日早上我们团一部分留在阿坝铝厂,另一批人组成300人的突击队前往灾情更为严重的映秀镇银杏乡。”由映秀镇通往银杏乡的道路更加恶劣,道路基本都被石头阻塞住了。头顶是数十吨的巨石,脚下是湍急的岷江,道旁随处是被巨石砸扁的车辆。他们踏着泥泞,躲避着飞石,跋山涉水,在15日傍晚到达银杏乡。
   

他们刚抵达那里时,路边乱石里残缺不全的死尸依稀可见,幸存的灾民临时安置在马路上的烂棚子里,缺粮缺衣物断水断电,伤员、病人在呻吟,人心惶惶。往后的三个多月中,张硕和战友们救援伤员、整理废墟、为老百姓到两公里外的江边找水源、修建蓄水池、搭建活动板房、割油菜、修复小学、还为当地孩子上心理教育课……大家有任务就争着上,抢着干。“那时候真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来帮助他们。”说这话时,张硕憨厚地笑。当地老百姓对他们的关怀也令张硕感慨不已。“有一次夜里我在站岗放哨,一老大娘心疼我,跟我说,娃你下来吧,我帮你站岗。”端午节的时候,当地老百姓给部队的每一个士兵都送上粽子。“四川人民很坚强。我们在的时候,感觉他们很安心,我们保护着他们。”

 

整整3个月,直到灾区秩序比较平稳,老百姓都有了一个比较安稳的住所后,张硕所在的团才撤离。张硕说自己永生难忘部队转移出银杏乡的那天。“我们是凌晨45点钟走的,就是怕惊动老百姓。结果走到村口,老百姓黑压压一片全都聚集在那,男女老少流着泪,手里捧着给我们的食物、干粮。”那样的时刻,那样的场面,多少在抗震救灾中流血不流泪的战士却泣不成声。

 

下一站,依旧选择风雨兼程

 

2009年下旬,张硕两年的义务兵生活即将结束,他面临着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还是直接步入社会的抉择。当时很多企业到部队里招聘人员。他也做过激烈的挣扎和思考。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抗震救灾,他感觉自己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少了一份少年的浮躁,多了一份岁月的历练。“部队生活的确带给我很多纯粹大学生没有的锻炼和体会,但我也失去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个人生活空间,我想离开了。后来我想,有了学历我才能长远发展。”张硕的父母和同学好友也劝告他重返校园。最后,0912月初,张硕选择光荣退伍。

 

张硕说大三的上学期离开PG电子到现在,他很想念这里。昔日的同学如今有的已参加工作,有的在读研。在部队的时候,他也时常想读读英语、看看课本,可总觉得那样就像个局外人。如今回来,他在下学期就将和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07级的同学共同学习。“毕竟离开两年了,学业都落下了,我还真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跟得上。”张硕略带忧虑,但随即豁然,“怎么说也要再拼两年,好好奋斗!”

 

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韶华,他选择用两年去军营中锻造和重塑自己,如今,是他的下一站。他知道,下一站一定还是风雨兼程,充满考验。但此时的他多了一份无畏和释然,他坚信,自己始终——在路上。

 

人文学院外宣部  黄易  马婉莹

上一篇:王健:海西物流的先行者

下一篇:陈宝春:让人间彩虹更加多彩———访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宝春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