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思政育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融媒中心讯/3月25日上午,高校思政创新发展论坛在福州大学举行。该论坛系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所开设的三场主题论坛之一。

本次论坛主持人是白岩松,对于本次论坛的主题“立德树人 育见未来”,他做引用《大学》中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说明中国人历来将“德”当成树人的核心。在很早之前,“大学”便同“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育”则是长时间的训练、引导和成长。德和育的结合,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成为爱国,有能力让国家变得更好,并能让未来的年轻人因为今天自己的爱而受益的人。

中国大学生电视节自 2010 年创立至今,已举办至第十一届。谈起“11”这个数字,白岩松思绪万千,在他看来,数字“11”思政课和本次论坛紧密相连,它代表着一种挑战,人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1+1远远大于2的效果。“11”的外形好似中国筷子,论坛便如筷子般,大家在此探讨夹起与放下的智慧。同时它又像人的双腿,暗示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大会的主旨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杜江峰,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分别围绕各高校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作了精彩的分享。

张东刚书记呼吁为青年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机会,引导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切实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此前我们已与延安中学多次开展了线上联学活动,这是一种巧妙的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的尝试,未来建设的成效值得期待。”

杜江峰校长表示,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才。他介绍了浙江大学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四个方面进行的创新。据了解,此前浙大开展了构建国家精神的系列活动,营造热爱科学研究,崇尚真理的校园科研氛围,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

厦门大学思政课充分运用校本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展“闽山闽水物华新”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搬到广袤乡村企业等更多 现 实 场 景 。 谈 及 现 在 爆 火 的ChatGPT,张荣书记表示思政课前进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项新技术对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持久性、深层次、多方面的挑战,对教育内容、授课形式、敏感信息、价值取向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沙龙访谈:直面难题 敢于破题

本次论坛共设立了两场沙龙,在第一场沙龙中,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程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建松分享将思政课做实做强的经验。

作为论坛的东道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福州大学建校65年来,致力于培养“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青年学子。福建到处都是红色元素,并分享了PG电子的初创者张孤梅书记的红色事迹,要以“延安抗大”的精神武装全校师生的头脑。因此,陈国龙书记建议各学校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党的思想搬到课堂,构成一批精品思政课程。

郑强书记强调,要讲好思政课,就要用真心讲中国故事,用真情讲中国人物。此前曾有人问郑书记如何看待一个写有中美五十个差距的帖子,他直接反问道:“如果没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美如今何止有五十个差距?”在郑书记看来,思政课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直面难题,才能实现破题。

邓建松副书记表示,为了加强思政课教育,他们同安徽省委党校合作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科大勉励学生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中科大将此作为目标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之中,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来自20级法学的观众蔡虞婷表示:“邓建松副书记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如何进行更为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进行了阐述。他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顶尖理工类大学思政教育的独特风采之余,更是激励我们勤奋学习,以创新之姿挖掘更多可能性。”

在第二场沙龙中,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王向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邦辉,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怀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荣方就如何将思政课从“要我听”转为“我要听”进行探讨交流。

张晖院长和张邦辉院长都提到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论”,对课程,教材,教师的授课方式、讲课风格进行针对性地创新,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老师所传播的真理。陈怀平院长强调以学生为本不是迎合学生,没有思想性、学理性、政治性的思政课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创新思政课的目标不能仅止于提高抬头率,而应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高校思政创新发展论坛在大学生电视节中举办,其本身便是一个创新之举。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共谋发展,正如周荣方老师所说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力量可以传承。将大、小思政课落实到位,方能做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对话名师:以人格的力量感染人

在第二场访谈沙龙中,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王向明认为思政课以学生为本,但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已有近四十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将其教学追求概括为:用坚定的信仰引领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王向明以青年马克思为例,引用了马克思在十七岁时写的高中毕业论文原句。提出“以人格的力量感染人,不仅是指思政老师自身的人格,更是我们在讲授课程当中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

论坛结束后,王向明老师向记者分享了更多内容,与台上发言切入的角度不同,王老师从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思政课:“政治课往大了说,是治国理政,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指导思想,但小一点说,它就是我们的人生智慧。”他以婚姻为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唯物主义,表示如果大家能够真正学会、懂得唯物辩证法,那么人生之路就会越来越开阔,因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起码会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来自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荣方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线思政课老师。她和同学们分享了一段两会见闻,一位国防方面的代表的一段话让她感触颇深,“我最怕中国的武器装备跟不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保护战士的生命。”周老师很激动地告诉大家:“我们一直非常感谢国防战士,可当一个那么年轻瘦弱的女性站在我旁边说她要保护中国的战士,这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在她看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即要做好一座桥,这座桥是让社会各行各业的火热实践走进青年学生视野,把学生斗志昂扬的状态带进到社会中的一座桥。她提出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实行“让社会和学生看到彼此,让当下走进历程,让历程走进未来”的理念。

两会刚结束时,周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匿名调研,收集学生们两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超出她想象的是,大家关心的不只有教育、就业,还有放假、调休,甚至还有退休等。仔细想来,她发现这正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以及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要慢慢去解决的民生问题。周老师一直在尝试做“行走的思政课”,最终她发现,其实真正的“行走”是和她的学生一起行走在当下,看遍周围的人生百态,人间烟火。

很多学生一直在思考究竟为什么要奋斗,周老师建议大家当下走进历程,便能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走进历史感受到中国人历史的根脉,心里的血脉,奋斗的力量。对于学生看不到奋斗的未来这个问题,周荣方认为当历程走进未来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今天就是前辈人所心心念念期盼的未来。大思政课是一个大的格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下好这盘棋。

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张力予同学是论坛的志愿者,自接到任务后,便开始排练、熟悉流程。25日一大早,她从铜盘校区赶来会场。除引导嘉宾们进入会场,礼仪队的同学们需要端庄地站在台前。张力予表示:“很荣幸可以参加这样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一个论坛来拓宽自己的见识。虽然很辛苦,但不会后悔,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来。”(813-3)

20231209活动现场.png


上一篇:【副刊】镜·语

下一篇:【关注】走进校园APP:便捷实用还是繁琐低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