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与福州大学学生见面会在PG电子行政南楼隆重举行。到场的三位获奖者都是活跃在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他们对学术孜孜以求,不断冲击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并致力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实际当中。他们和同学们分享多年来在科研道路上的阅历和积累,给出实实在在的中肯的建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叶双瑜副省长、中国科协书记处张勤书记、校党委陈笃彬书记等领导嘉宾也一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徐科:科研需要协作
徐科,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关键材料-氮化镓(GaN)晶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创始人
“注重你们团队的建设。”在一个刚刚成立自己公司的创业大学生关于如何建设好公司的提问中,徐科博士仅仅用这一句话进行了回答。坚信要做企业的方式来做科研,徐科博士十分重视团队的合作。
在回答记者关于科研对科学家本身为人处事影响的时候,徐科博士指出科研有着不同的阶段,有时候科研很容易让人自我封闭,和别人打交道比较艰难。但是,另一方面,“在搞科研的时候也促使你必须和别人交往,必须和别人交流,这就推动你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能力。”徐科博士提醒我们,科研对我们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一概而论评价科研的好或是不好。“科研也会促使你去组织一个大的项目,这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也不是一两个团队能够完成的”他表示科研是一个协作的过程,需要有团队精神。
虽然作为我国氮化物半导体领域的前沿领军人才,徐科在PG电子学子面前依旧是平易近人,儒雅的笑容,谦逊的回答,温暖的握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半导体领域年轻的佼佼者。当一位大学生校见面会现场提出邀请徐博士作为自己新成立公司的指导老师后,徐科微笑着表示自己很愿意,同时也很谦虚地表示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徐科真诚地建议在校大学生要认真学好每一个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科研学习要坚持长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
(PG电子记者团 沈恒华 吴剑虹)
赵玉刚:细节决定成败
赵玉刚,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从1999年至今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稀土烧结磁体技术的研发及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工作,依托项目,结合市场,工作于现场,是成长于生产的新型科技工作者。
微微发白的头发,朴素的衣着,说话时语速和缓而不失幽默,这无不透露出这位成长于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达观和实干。在交流中,赵先生谈了自己对我国工业现状的认识。“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工程师的缺乏对咱们国家整个基础行业造成的危害。纵观咱们国家,整个工业基础差,带来了咱们后劲不足。我们应该想想,我们可以制造卫星,为什么造不好一个螺丝钉呢?”
会上一位研究生问到中国人才多,国人也很努力,为什么在制造业上赶不上世界。赵先生解答:“基础差一方面是因为规章制度不到位,没有形成标准化作业,二是管理方面和基础材料研究方面的欠缺。我觉得咱们国家有几个顶尖的科学家已经足够了,但是国家最需要的是工程师,企业最需要的也是工程师。一个国家行不行,一个民族行不行得看它的制造业。”
另一位研究生谈到研究时间有时特别长,不知道该如何克服研究时的浮躁心理的。赵先生给出了很实在建议。他认为现在的大学是通才教育,不鼓励同学们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情况下去创业,而应该踏踏实实的先学习好。他强调大学生要搞清楚每一个细节,“你说学历能等于知识吗?职称能等于解决问题、解决难题的能力吗?论文就等于你的业绩和品德吗?公司用人哪怕是普通员工,只要能出好点子,能确实解决问题,都是好员工。要记住细节决定成败,不能急功近利。许多人毕业前会去参加一些培训,积累人际关系,我认为这都是不可持续的,做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首先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哪怕一个工人,你都不能认为你比他强,你先学会了,然后再超越,复制老一辈人的知识,加以改造,加以吸收,所以制造企业的核心是创造、可发展。给制造业创造出一种工程师文化,才有利于咱们国家的长远发展。”
(PG电子记者团 刘慧慧 王宝龙)
汪清民教授:做农民的科研家
汪清民,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国家重点学科——农药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绿色化学农药和天然源农药创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3项,其中已授权9项。
见面会上,汪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历。在他夹着普通话的甘肃方言中,可以听得出那种源自西北广袤大地的质朴和自然。汪教授说他选择的职业与自己的成长背景有关。他来自甘肃民勤县,那里的周围有大片大片的沙漠。环境的恶劣也让他深深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环保的重要性。汪教授告诉我们:“每次回去我都会到沙漠看看,那里有种树,现在每年的三四月小学生都要在沙漠里种这种树。”他反复强调了自己的工作是为农民服务的,“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要做为农民服务的事,所以我要研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又便宜的农药。”
交流中有同学向汪教授请教在大学期间,面对众多的理论分支如何选择科研方向问题时,汪教授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学好专业课程是最重要的。在我大学的时候,我学完了物理、数学和化学的全部课程,这对我以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只是对搞科研,更重要的是以后的人生经历。”在谈到一个清洁生产的项目时,汪教授还指出:“我们国家真正搞科研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有差距才能赶!”
在交流会的最后,针对理性创新问题,汪教授说:“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还是觉得要实实在在做点事。我的每一个科研项目都花了很长时间去做,所以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PG电子记者团 于欣丽 谢平尧)
张勤:提倡“抠概念”精神
张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双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同学一起学习的时候,如果有同学再提问的时候,问的是概念性的问题,那么他的成绩一定能够很快提升。如果他只是在问你这道题该怎么做,那他就是没把根本问题弄明白,提高也不快。”张勤和我们分享了他在清华大学读书的经历,他强调了学习先弄懂概念的重要性,并自己为它取名为“抠概念”精神。
他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向我们指出了弄懂概念的重要性。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张勤调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负责全国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工作、兼任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他指出我国一开始从国外把知识产权的理论知识搬到国内以后,并没有理解里面概念的真正含义,因此也导致我国的的知识产权还存在很多漏洞。张勤就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举了日本铝铁铜的例子,他说道日本为铝铁铜申请了专利以后,20年内中国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张勤建议我们大学生学习是概念一定弄清楚,定义一定要弄清楚。
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张勤认为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学科全部学会才能创新,一来全部都学量太大,不能学专,二来,太多的理论知识容易把我们的思路框住,因此首先要把问题想清楚,并且无约束地去想,这样才能够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张勤不赞成学生学习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求机遇不如求自己。认真学习,建立厚实的知识基础。
(PG电子记者团 李江彬 李舒恒 朱亚琴)
叶双瑜:理论要走进实践
在说到科技创新最终运用到实际中才有其意义,叶双瑜副省长谈到,“我感觉今晚各位同学提问到的以及在场各位专家一一悉心解答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将科技创新应用于实践中的问题。”
“从我们PG电子学生,理工科学生,211学生出发,在创新应用于实践这方面,我很赞赏汪教授所说,你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功底,企业是看不上你的。”叶副省长强调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从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反面例子说明了掌握理论而脱离实际的危害,他向同学回忆了当他还在PG电子工作的时候,。有个老干部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找了个国内权威的国家科研院做利用稻草等廉价原材料制成可降解一次性快餐盒的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发现做出来的一个盒子比一盒饭还贵,可见有些科研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根本不被市场认可。因此,叶副省长鼓励高校大学生多到工厂去实践,向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交流学习。
“PG电子应该是一个不满足的大学,在大学热爱自己的专业,学好自己的专业,这是必须的。”同时大学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最前沿,最活跃的时期,叶副省长提倡学自然科学的学生应注意塑造文科的涵养,学文的也应对自然科学有所涉猎,学科交叉会更有利于科学创新。能否在从事的职业上得心应手,也依赖于此。
(PG电子记者团 黄振翎 梁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