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我们在校内有图书漂流,义务维修等活动,对外还会组织去敬老院。”PG电子青协张同学向记者介绍校青协举办的各种活动。

  

“你认为这算是学雷锋吗?”

  

张同学迟疑了一下,“也算是吧。”

  

同样的迟疑发生在其他几位青协部员身上,“算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吧”,他们说。他们对于加入青协的感受大多是,兴趣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没有人谈到雷锋精神。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二三十年前学雷锋的情景。1979年,我校陈建清老师进入大学学习。刚入学两个月左右,老师就被分派到附近的农场劳动,住了两三个礼拜。“那个时候,全国上下一片学雷锋的热潮,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不仅是学生,就老师、干部都有劳动的任务。”他回忆道。

      

“当时是硬性规定的,有具体的包干区,大家也干得热火朝天。报纸啦,板报都有宣传学习雷锋精神的口号和标语。现在似乎少了很多。”老师如是说。

  

如今,正值学雷锋月,“雷锋精神是否已过时”在网络上成为热议的话题。陈建清老师认为,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精神本质,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所需要的。

      

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天,大学生眼中的雷锋精神究竟是何种姿态?为什么学雷锋的热潮会大大退减呢?

 

今日雷锋“隐居”有其因

 

论点一:媒体舆论双刃剑

     

“有同学昨晚在东2-101丢失一个粉红色钱包,内含有证件,现金等……”

  

点开PG电子校园360的微博,这样的失物招领信息就映入眼帘。除了失物招领,PG电子校园360还在微博上与社团联合会、PG电子学生记者团等学生组织共同宣传、分享校内各色活动与通知,为同学们提供方便。负责校园360微薄的同学表示,除了微博,他们还在新庭芳苑论坛、QQ群、各大网络进行宣传工作。他说:“用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宣传,能够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也算是雷锋精神吧。”

  

如今,新兴媒体蓬勃发展,运用其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成为今日“雷锋”们助人的一大利器。自然,这些新生事物也对其提出了挑战。导向的偏差,宣传效果的降低,都成为影响雷锋形象的因素。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的黄同学认为,雷锋精神本身是正确的,但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人们学习的热情。“如果舆论导向出现了问题,有些活动本身是很好,一旦媒体作秀的结论出来,就会影响到大众的参与度。但事实上这样的活动可以给参与的每一个人带来精神上的感动。”

      

毛主席在19633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把3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当时的宣传方式主要是报纸,广播,板报等,刊登,播放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供大家学习。谈到当时的情景,我校的陈聪龙老师说,那时候刚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大家丝毫没有质疑。民众被雷锋的事迹深深地感动,大家都在身体力行地互帮互助,相互影响,轰轰烈烈地做好事,社会风气非常的好。“这几年道德的确滑坡了。”老师感慨道。

     

有同学谈到,媒体在宣传时应了解雷锋精神在社会上的影响范围和受众。如今距雷锋精神的提出已过近半个世纪,社会的变革,人民生活都与之前大不相同,对雷锋精神能够感同身受的十分之少。在这样对雷锋精神不大熟知的状况下,一味宣传,会让人反感,甚至当作空口号。

     

电气学院的李同学表示,之所以学雷锋浪潮在民众当中没有那么火热,甚至,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更多是打着类似志愿者精神,而非雷锋精神的旗号,一部分原因是媒体的过度宣传,让本身离我们遥远的雷锋变得更加脱离实际,成了口号。

 

论点二:全新体制出新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核心。然而,当“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的论点摆上台面,这个实质与核心却被许多人质疑。除此之外,对于包括“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精神,人们不禁会想,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之下,这些实质和内涵还适用吗?

  

我校老师认为,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都与其所产生的时代特点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学习雷锋精神,应该与时俱进、符合现实条件地学,否则就容易由于要求过高而使当代人们感到雷锋精神太过遥远难以企及,甚至对现实产生无力感、失望感。“就拿无私奉献来说,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偶尔为之不难,但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需要通过物质和经济条件去购买、交换,而经常性地无私奉献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任何回报或回报极少,那人们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地生活下去呢?”

  

青协的张同学也认为,每个人尽自己所能,不用说“无私奉献”那么伟大,只要做一些小事,“偶尔”奉献,做的人多了,周围的氛围就显得十分和谐。

 

“我们以前提倡节约,都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物质紧缺。不仅雷锋是缝缝补补,连中央领导也得缝缝补补。而勤俭节约在今天过时了吗?仍是我们提倡的,虽说不用缝缝补补了,但不铺张、不浪费成为了新的主题。”陈建清老师说道。他说,以前对于体力劳动的要求很高,一再反复强调。但这样学雷锋也是片面的。今天这个市场时代,应该需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平衡,不能一味蛮干,应该有所分工,适应时代的潮流很重要。

 

论点三:穿上新衣,你还认得雷锋吗?

     

如今,各色公益活动在高校里开展得风风火火,但许多却不以学习雷锋作为标语或旗号。

  

对于35日的学雷锋日,据福建医大黄同学介绍,不同的学院都有不同形式的活动。校广播电台配合宣传雷锋精神,讲雷锋故事,并结合社会现象引伸。而在平时非雷锋日里,医科大学也开展了大量的志愿者服务,例如绿色在线志愿服务行动。这些活动若是在平时,横幅上更多提到的是奉献,而非雷锋。

     

PG电子2009级的陈同学是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他表示,在志愿支教、图书循环利用等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当中,收获了快乐。但在被问到是否认为这是雷锋精神时,他说:“这是一种雷锋精神,但我更觉得雷锋精神是我们志愿者精神的一部分。其实,雷锋如果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志愿者。”

  

陈同学认为,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人物,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今天需要有一个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志来作为旗帜。他问道:“如果需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其去宣传雷锋精神,宣传我们志愿者的精神不是显得更有时代感,也更有效吗?”他认为,雷锋精神并没有消失。只是,现在的人们并不以雷锋作为行善的标志了。每年在各个领域的先进人物、感动中国的优秀事迹、青年志愿者精神等等,都是这个时代行善的闪亮符号。

  

来自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的左同学说,“雷锋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要发扬光大。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雷锋。当代的雷锋精神应该有时代感。”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同学们对于校园公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质疑的声音还是存在。一位同学问,“类似彭宇案的事件让我们‘三思而后行善’。这样的结果或许就是杀死小悦悦的凶手?”另一位同学也表示:“社会的环境比学校复杂得多,谁能够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彭宇?”类似的声音还有很多。

  

当校园中能见善举,当这些新“雷锋”让校园公益得以发展,校园以外的社会又对他们发起疑问……

 

校园“雷锋”:你是否有勇气走出校园?

     

如果你完全脱离校园,投入社会,做好事会顾虑吗?

  

这是一个在采访中让许多同学犹豫的问题。换句话说,当面对一切皆未知的社会,媒体中炒作的许多消极影像都浮现出来。诸如随手关灯,随手关掉滴水的水龙头,让座……这些和谐而又平凡的画面在媒体中难以找到一席之地。而类似感动中国等先进表彰,又成为社会中的少数分子,让人难以感同身受。反而,南京彭宇案,“碰瓷”一族等负面案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民众在思考,难道在今天做一些好事就这么难吗?这些民众中,包括我们的同学。

     

我校外国语学院的黄同学表示,自从南京彭宇案发生后,愿意直接帮助他人的现象越来越少,打电话求助而非直接上前帮忙似乎成为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后来的小悦悦事件,应该是这些现象的惯性效应。

     

土木学院2011级的涂同学则说道,“现在我们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信的东西就少了。与此同时,假新闻等的出现,以及“和谐”的存在,也使得人们对宣传媒体的信任度也在降低。更多的人更愿意从其他角度,比如捐款捐衣等方面来帮助他人。”

  

“如果你走入社会是否还会保持做好事的热情?”

  

“会的。”

  

我校2011级机械学院的李同学表示,即便是会有些许顾虑,但还是会选择保持做好事的热情。“如果是举手之劳,我相信大家都会去帮忙吧。让个座,或者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都是小事。如果是大型的活动,我会选择参与志愿者团队,那样比较有保证,受到侵害时也会有坚实的后盾。”他如是说道。

  

校园360的巍同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完全可以去判断求助者是否是真心求助。如果真的需要帮助,彭宇案等情况毕竟是少数。巍同学坦言:“只要我们真心去帮助他们,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该问心无愧了。”

 

雷锋并未走远,他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发现,不管是以前的雷锋精神,还是如今的志愿者精神,叫法不同,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雷锋精神是在以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其基本内涵却是经久永恒的;志愿者精神是当今社会的产物,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雷锋精神”。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虽然不知道志愿者为何物,也没加入什么组织,但他们却仍然有着一颗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心,正如那些感动中国人物、以及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千千万万不为人所知的好心人、热心人,他们就是当代的“雷锋”。甚至,只要有心,你我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的继承人。“雷锋”其实从未远离,雷锋精神从未走远也永远不会过时。

 

福州大学记者团  达 陈月萍 林文 刘明桢

上一篇:“小白”出走之后……

下一篇:开学谨防假期综合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