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电很忙,要给学生上课,一个系列的纳米材料课程,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生,他一手带下来。带学生做实验,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会议,还要加班加点做自己的研究,就像手头上正在进行的项目,用他的话说“这两三个月都在做这个研究,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啊。”唐电的确很忙,但约唐电采访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的谦逊和亲和让你一个电话就可以。
一身深色的休闲运动服,阿斯达斯的网球鞋,走下车,亲切地和你打招呼,在这个温暖的午后,对于一个记者而言,没有什么比受访者如此微笑淡定的向你走来,更让人兴奋的了。
1955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也在酝酿着国民经济冒进的萌芽。这一年的元月,唐电刚刚出生。2月9日,《人民教育》发表署名文章《实行全面发展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商榷》,由此在教育界展开关于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只是后来的历史的大潮在有意无意中忘记了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年轻时代的唐电,和中国千千万万他的同龄人一样,上学,下乡,进厂做工,“考大学之前我是钳工出身啊,在模具厂当钳工。”1981年唐电考入福州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年近而立之年的他在班上年纪算中等吧,“我们那个班同学的年龄相差十五岁啊”。
谈到自己当年的读书状态 ,唐电坦言:“相比现在好一点,我们不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们很多同学读大学之前都上山下乡过,当过工人做过农民,对于课堂和知识,第一个就是很珍惜,另外就是对自然的东西很有理解。”所谓理解,就是能够学以致用,把课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起思考。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发现,这样看似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却恰恰是现在学生所缺乏的基本素质。“在做实验或者上课的时候,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按照他们掌握的知识,他们应该知道这些自然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2001年到200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三年的研究,使他对五十多年前我们曾提到的“全面发展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应试教育及后面的教育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都耽误了,国外的学生创新能力很强,他们会胡思乱想,尤其是美国人,他们不拘泥于任何东西,敢想,敢说,敢试。中国的孩子可能因为要做太多作业,都成为不敢想的乖孩子了,功课虽然好,基础虽然扎实,但往往只记住了书本的知识,忘记了自然的东西其实是和课本有关的。”所以在每一次和学生的接触中,唐电都尽可能地改变学生只沉溺于课本的陋习,从上课、实验、做论文,他都尽可能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联系实践、书本和自然知识联系起来的思想。尤其在讲堂上,唐电一直主张活的教育,应该高于课本,“老师应该教大家怎么去查字典,而不是逐字解释字典上每个字条的意思。有些内容我不需要讲具体的东西,只需要把大的线条告诉大家,给学生自己学习和领回的空间。”因此,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教师的回答,他说,“我不主张照本宣科,我讲的书本上可能看不到。无论是书本还是课堂的教育都应该是一种活的教育。”
有了活的教育,才能有创新,而高层次创新要涉及到创新链条。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课本——理解相关的知识——联系实践所见——思考学以致用。“光学是不够的,这是一个链条的问题,如果你学一个东西,既知道原理,又知道怎么用,这个链条越长,你就可能走得越远。”所以大学毕业之时,唐电就曾写了一篇文章,反思自己学到的东西到底多少有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思考和怀疑也正是当下许多将要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的学子的困惑。
关于链条,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以致用,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所谓创新,决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从知识发展、实验突破、工程应用、最后到社会推广的长的链条。刚刚参加完省里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他说,“科技创新不能做狭义的理解,科技创新即包括理论创新,也需要技术发明,还要求技术服务于社会的平台要创新,也就是说相关的服务、政策以及政府在期间为可沿着和企业搭建的平台也要创新,这个创新的链条越长,就可能走的越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他自认,中国的知识分子总体上有很多优点,“比较努力,吃苦耐劳,有创新的强烈意愿。”但是我们也存在劣势,整个工业基础和社会大环境在将创新成果付以实践的链条上还存在缺环。因此提高全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创新一定要有链条,这个链条越长,如果能够深入普通人的生活,那么科技创新的效果就会更好。”他语重心长地补充道,“这也是一个思想意识的创新问题。”
对于获奖,相比于之前的两项国家发明奖、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优秀专家、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际发明奖以及专利博览会奖等大大小小的奖项和发明专利,刚刚获得的“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对他来说,真的不算什么。“说实话,并不惊奇。”他说自己一直觉得心理学家拿坡仑比较了过程和结果使人兴奋的程度的分析有道理,过程往往比结果带给人们更大的满足。获奖只是某一阶段的结果,而实际上,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他拿最近做的项目来说明,“我们最近就发现了一个新的材料,这个材料做得非常好,所有指标都比国外高很多,这很让人兴奋,但是兴奋之余,就是要把材料表征清楚,它的特性到底怎样,好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与普遍原理相左,这些都要探讨,使人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有反复和失败呢?他点头表示承认探索过程的繁琐,但是却觉得并不是像大海捞针一样迷茫,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比如,就像是走进大山,要找一个珍贵的药材,如七叶一枝花,那么它的习性和特征就是我们寻找之前应该掌握的东西。对于年轻人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找到他们科研中美丽的七叶一枝花呢?他说,年轻人第一要动脑,第二要动手。不迷信于惯性思维,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怕麻烦,不畏惧失败,认准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就踏踏实实走下去,自然而谈就会有收获。“盘亘峰峦叠翠微,灈石清溪总徘徊。彭祖仙踪何须觅,信手可采真气归。”二十年前他写过这样一首《游武夷》的诗,也许就是他科研心态的真实写照。
二十多年来,在电极材料、导电材料、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氧化物涂层与薄膜、纳米表面技术以及模具材料微细化处理等领域,唐电先后主持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五项,还有多项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问他,取得如此成就,和智商有多少关系,您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呢?唐电很含蓄地笑笑,答道“这个我不知道,我不去管它。他们有人说我很聪明,但也有人说我很傻,就是这么回事。走自己的路,别回头。”我想,这是一个成功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许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