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PG电子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人物 > 正文

 

李旦振教授

   
    回忆在他的叙述中慢慢展开,语气平缓,略带思考,像是在慢慢吸引你,又像在自言自语。时光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我无数次从教科书,从长辈口中耳闻的年代,就这样,采访从三十年前的他的读书时光开始,我们讨论那个时代的特殊“压力”,讨论做科研的辛苦与快乐,讨论做教授的责任,讨论做科研是否存在一种眼光的问题,讨论他的实干的学生,以及习惯了的加班,还有年轻时曾经的放弃与选择,只是现在的他更多的是淡定:从事科学研究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继续往前走,直到生命的尽头。

 

 和这个时代他的很多同龄人一样,李旦振也是山上下乡的知青,在闽北的松溪度过了一段难忘而艰苦的岁月,吃着没有油的青菜,积极劳动,好好表现。这个“根正苗红”的青年,后来通过全县的统考,把握住了命运给予自己的一次重要的机会,上大学。1974年到1983年,李旦振在厦门大学度过了自己的十年青春,上学,留校,继续深造。今天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说起那个年代,用“很有压力”来形容当时的心境。“老实讲,读书气氛也很浓,但是压力也很大;那时候,学员是以主人翁的态度上大学,强调动手的能力,以实践带动教学。”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并不过时。但是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又决定了读书的特殊压力,虽然很想学东西,但是也不能整天看书,不能“只专不红”要积极地参加劳动,参加运动。所以有时候难免会“偷着看书”,“偷偷学习”,这种特殊的压力,在今天的学子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或难以理解,当读书不再有压力,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自己用心了没有。

 

 1980年,因为想要提高自己,留校做助教的李旦振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并把自己的专业由原来的无线电转到了很有发展前景的半导体专业。做科研选方向是否需要一种眼光,或者敏锐感呢?他说,在学术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判断会觉得某个方向不错,但是千万不敢讲敏锐感。“我相信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比较盲目,是有偶然性的,做下去了才知道还有这么大的前景。”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干,哪怕脑袋不那么灵光,只要相信自己,肯耕耘,就一定会出成果。不要想怎样赚钱,找一份怎么好的工作,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本职工作上,全心全意做科研,做好了,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1997年,付贤智从美国回来,用李旦振的话说“开始搭台唱戏”。李旦振是做半导体纳米材料研究的,“没有设备,做不了活”,可是这个从零开始的光催化研究所,如今已壮大为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初的时候,“一点设备都没有,我们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建起来的。”他略带自豪地讲,这个楼600多万的装修,都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得来的。加班,他说,是一种习惯,是再正常不过了的事情,“我在家里几乎呆不住,天天早上八点多就过来,晚上吃晚饭之后,又过来,在这里一直待到十一点再回去。”在光催化所,习惯了的加班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只要外出开会一回来,一定在实验室,不是在家里。我们都是这样子的。”他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或者特别的,“作为研究人员,这是必然的工作状态。”因为做科研,不是八小时之内的事情,是二十四小时一直连续在想的工作,“比如,我想一个问题,吃饭时在想,睡觉时也在想”,所有为什么有时候睡了一觉起来,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脑袋思维一直在动,一直在运转。面对这个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会不会很辛苦?他说,不能一概而论,辛苦有两种,如果不兴趣,自然会辛苦,但是如果喜欢这个工作,就谈不上什么辛苦了,相反,问题解决了,研究有进展了,都是很开心很幸福的事情。

 

 做科研,除了兴趣使然,责任感也是作为光催化研究所副所长的李旦振一直反复强调的问题。“作为一个教授,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责任感”。在李旦振看来,责任感分为两个方面,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责任感,前者意味着,你要把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重大技术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才有动力去做,而不是太多思考自己的利益。对于后者,更多的是对一个教授的要求,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授处在这个阶层的最高层,就更应该思考,有责任发展自己的学科,设法在某方面有突破,对知识创新有贡献。他说,教授其实也分为几类,有学术研究型的教授,可以做那种别人没有做过的,在一些崭新的领域,有自己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教授。对于自己,他说,一直定位比较明确,希望自己按照前者的要求,做一名具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教授。多年来,在新型可见光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纳米组装技术合成的光催化剂、微波场助光催化技术的研究等领域里,他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集半导体物理、光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优势,利用光子技术、纳米技术和微波电子学技术解决材料、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提出的应用和理论问题。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过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福建省重大专项前期研究等十几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光催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的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在这个湿润的暖春下午,我们在办公室的里间愉快地聊天,他的学生在外面自由地小声讨论,做研究,气氛热烈而融洽。面对光催化所现在的进步与发展,作为导师的李旦振说,如何进一步发挥光催化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方面的作用,目前还面临着很大的难度,但在未来光催化一定会有所作为。

 

(许晓凤)

上一篇:陈道炼:无悔的选择

下一篇:唐电:寻找科研中七叶一枝花的学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