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PG电子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人物 > 正文

    

   郑宜美丽、爱笑、直爽,既有职业女性的干练与大气,又有学者的知性与从容,亲和而有气度。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她一边优雅地笑着,一边温婉地细细讲述科研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郑宜的经历颇为曲折。本为中国科技大学的高材生,毕业时却阴差阳错失去出国机会;随后回到家乡福州,做了五年的公司白领;后来还是心有不甘,考研到PG电子光催化所;再后来,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研究,并最终以“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身份引进回到福大光催化所。

 

    目前,她正在光催化研究所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平台上,组建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辐射生物化学和生物光催化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承担低能电子与生物分子的作用机理、癌症的放射治疗、光催化技术在光动力学治疗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等项目的研究,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低能电子辐射仪,其主要参数和指标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实验室仪器。

 

   但是她说,自己“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只是运气很好,特别是当时考研来到PG电子,认识了很多很好的老师,老师给了我这个思想:不应该走颓废的路,不应该走简单的路。”

 

“当初报考PG电子的决定是对的”

 

   1988年,郑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科大近代化学系即化学物理专业,这在当时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化学物理专业,全班只有30个学生。“中科大当时院系专业的设置是围绕国防‘两弹一星’的需要,所以是属于特殊需要的专业。”

 

   五年的中科大生活让郑宜感叹“环境造人”,同学们求知若渴,比学赶帮,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五年的时间里“就是念书”,“大家都很勤奋念书,那个时候不是说‘不要命的才上科大’吗?大家都在努力,忙忙忙忙,忙几年也就过去了。”

 

   临近毕业,同学们大都选择出国留学,郑宜也申请了奖学金争取出国的机会。但是造化弄人,一直等待的正式的录取信可能是在邮寄过程中丢失,等到最后也没有等到,“没有办法办签证,我就回到福州了。”

 

   1993年到1998年,郑宜先后在闽发房地产、亚洲仿真福建公司工作,做策划,跑业务,当上了职业经理人,总之,跟她热爱的化学专业完全没有关系。职场的历练虽然造就了郑宜的干练与豁达,但是,她还是觉得“好像是有些东西荒废掉了,心里有一些不甘。”

 

   后来,在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下,郑宜报考了PG电子的研究生,试图再回到科研这条路上。“幸运的是,1998年,付贤智老师刚从美国回来,着手创办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我就这样成了付贤智老师、李旦振老师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那时,PG电子光催化学科刚刚起步,科研条件异常艰苦,老师少,学生少,实验设备也少,很多时候都是在化肥催化剂工程中心借用实验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郑宜跟着几位老师一起,筚路蓝缕,开疆拓土。说起付贤智老师和李旦振老师,郑宜言语之间充满感念,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让她感到“受益终身”,“没有想到在福大的收获最大,现在回想,当初报考福大的决定是对的”。

 

   读研之后,郑宜的人生道路峰回路转,顺畅起来。2001年研究生毕业时,由一位在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工作的PG电子校友引荐,郑宜前往舍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舍布鲁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加拿大求学期间,郑宜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和癌症研究院等资助项目,在低能电子导致的DNA及其重要成分损伤过程、低能电子的辐射敏化机理以及化疗和放射治疗联合疗法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2009年,根据“福建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郑宜引进为福州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老师怎么教我们的,我们也怎么教学生”

   

   郑宜长期从事超高真空表面及结构、辐射生物、光催化在医学和生物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尤其专业于低能电子和辐射生物化学等领域,擅长运用色谱、质谱等化学分析手段,在《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影响因子总和54。作为项目负责人,她目前在主持闽江学者科研启动项目《低能电子与生物分子的作用机理研究》(2009-20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癌症治疗重金纳米粒子的辐射敏化机理研究》(2010-2012),后者从辐射与分子作用的本质过程出发,将低能电子的作用机制引入辐射致敏剂的研究中,为从根本上提高辐射治疗效率提供崭新的思路。

 

   科研任务繁重而充满挑战,但是她享受这个思考和发现的过程。面对压力,她说只有靠自己去想通。“比我做得好的人很多,如果我也着急的话,那我怎么办?我告诉我自己,这是我的路,我在做就行了。每个人做的课题不一样,不可能去比的。但是我要花我的时间去做我的事情,心态也很关键。”

 

   郑宜说刚进光催化所读研时,当时所里的几位导师都很努力地做实验,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我们也很努力地在那里做实验。我当了老师,一样的,要把这个传统传下去,原来老师怎么教我们的,我们也一样地怎么教我的学生。”

 

   目前,郑宜指导6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还负责研究生课程和全校性校选课的教学工作。她觉得大学生要对自我有所思考、有所要求,“对自己没有思考、没有要求,就会涣散掉了,比较可惜。”郑宜经常跟学生说,“既然选择做一件事,就要做下去,就要做好”,“要学会坚持。自己走过的路是为自己,不是为父母亲,不是为老师啊。”

 

   郑宜说,作为一个女人,她并不是有多大的野心,“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又能照顾到家庭就是最好的”。但因为“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她连这个简单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家里水电费多少?我不知道。煤气费到哪里交?我不知道。这个多少钱?我也不知道。”郑宜一边笑,一边说,“以后有时间了,肯定知道这些,现在只能这样。”(黄二宁)

上一篇:不要在沉默中等待机会

下一篇:杨宇丰:学者要有做学术的信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