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方大川教授,著名物理无线电专家,是我校无线电系的创始人,首批硕士生导师。当2013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这个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却悄然离我们而去,在生命的97个年轮中,他将后半生53年的时光交给了从祭酒岭开始的PG电子教育事业。
1935年,方大川成为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的第一届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大学生活在战火中度过,但是却让他更加珍惜自己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和后来的年轻人无数次回忆自己当年读书考试的情景,“老师出好考题后就离开了,从不需要监考,考场里鸦雀无声,谁都不会作弊,大家都一心一意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心得诚诚恳恳地向老师回报。”
大学毕业后,他在国家电信部门工作过,筹建过无线电台,并担任过一些管理职务,五十年代,为了解决当时迫切需要在铁线上开通三路载波电话,曾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铁线三路载波机”,在4mm径铁线上,不设中继站,通话距离可达100公里(当时苏联的铁线三路载波机只能通30公里)。
1960年五月上旬,方大川第一次来到当时的PG电子筹备处,学校正在开党委会, 讨论建校事宜,本想先了解一些情况的方大川,没想到张孤梅书记在会上直接把创建无线电工程系的任务交给了他。当时的祭酒岭还是空空荡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尚在破土动工中,方大川和福大的创建者,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将办学真正的主体、师资和生源的引进和开课的准备放在最先、最重要的位置,正是这种“先有和尚后有庙”的信念,鼓舞着所有建校者,从零开始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
“迎接困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当时的无线电系,加上方大川只有七个人:两个副教授、一个讲师,还有四个提前毕业刚刚调入系里的年轻助教。实验设备除了一架木壳的旧万用表外别无他物。方大川带领大家从着手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师资开始,联系有关院校,派年轻助教去进修,同时,积极添置设备,筹建实验室。到校后的下半年,方大川教授和当时的系总支书记一起去上海、南京等地走访了一个多星期,了解办学情况,回程时,两人在火车车厢的出入口蜷缩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两人的脸孔都被煤灰熏黑得像炊君菩萨。建校初期,正值国家经济困难,为了尽快将无线电系组建起来,方大川教授废寝忘食地工作,常常脸色浮肿地在工作的第一线。经过半年的筹备,无线电系初见规模,设六个教研组,分别负责无线电设备与技术、无线电元器件,电真空技术、无线电物理、理论物理和公共物理等教学任务,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5年,方大川在成都参加微波工作会议时,得知雷达制造中测试用的微波小功率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军工产品研制任务,虽然无线电系刚刚创建,但方大川马上意识到这是无线电系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锻炼提高机会,他马上和领导请示,决定拿下该项目,经过全系同志的齐心协力,PG电子无线电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不仅创建了无线电厂,并在短短的半年内,完全按照质量要求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得到了四机部的认可。虽然后来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微波小功率计化为乌有,但是当时方大川带领全系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成为一代代福大无线电人无价的精神财富。
回顾建校初期的经历,他说虽然当时的情况很苦,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中一直是甜的。晚年每当看到PG电子无线电人取得的成绩,他从心里感到高兴和欣喜的同时,也常常告诫大家,“要办好一件事,必须要有一支工作目标明确、团结一致、相互合作、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队伍”,“无论何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永远都不能忘记。”
熟知方大川的人都知道,方老身上有一股牛劲儿,事情一旦抓上手,他就一定要千方百计把它抓到底,抓完成,除非很特殊的情况,否则绝不半途而废,在工作中,方大川爱动脑筋,喜欢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独立思考,多方联想,举一反三。这些性格让他在忙碌的同时,也常常忘记了岁月的流逝,忘记了“老”。1977年,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正值“花甲之年”的方大川恢复系主任工作,在科研上,为了完成《12千兆赫2.5米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的研制》这一科研经费50万人民币的省重点科研项目,他和一批老师跑贵阳、凯里、北京、石家庄、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吸取感性知识,收集材料,回到实验室夜以继日地进行研试工作,热火朝天地干着。70岁时,他仍忙碌在科研第一线,为了科研专利项目《扁平反射面微波接收天线》而绞尽脑汁,翻资料查文献。
为了发展系里的微波通讯研究所,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适,亲自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微波技术研讨会,由于旅途劳累,会议刚开一天,方老就发生痔疮大出血,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同事都劝他赶紧救治,他却说,“大会议程中的HP公司技术讲座不是想听就能听到的,我们微波通讯研究所要想有所大的发展,就一定要开眼看世界。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浪费掉呢。”于是咬紧牙关,靠福州带来的药应急对付,坚持开完会议。进行天线测试的时候,由于条件艰苦,包括他在内的在场的老师们由于辐射出现了很明显的头痛症状,但方老却满不在乎,继续埋头科研。方老这种专注的、敢于奉献的科研精神,深深感染着系里的年轻人们。1980年,PG电子无线电人,组装成福建省第一台K波段广播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在后来研制成扁平反射面微波接收天线,获得国家专利。
教学上,他虽年过六十,但却觉得迎来了教学事业的春天,依然承担《电波与天线》课程的教学任务,电磁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方大川教授制作了很多天线辐射电磁波教具,有一次上反射面天线课,为了形象生动地介绍舰载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只见方教授手拿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几笔,一个抛物柱面雷达天线的立体图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底下的学生啧啧称奇。1981年,我校与南京工学院联合招收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研究生,无线电成为福州大学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他成为了我校首批硕士生导师,奠定了无线电系研究生培养的坚实基础,使教学步入了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新局面。方老常常对系里的年轻教师说,只有敬业才能把工作做好,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得好上加好。
退休后,方老虽然离开了心爱的教学科研岗位,但却始终不忘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宣传科学精神、介绍国际、国内科研的新成果,并在多个国家和省里的部门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为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2004年,86岁高龄的他参加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和福建省老教授协会PG电子分会成立仪式的时候,提笔撰写《老当益壮》一文,并号召学校的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们在老有所为中,充分发挥专长,做真事,说真话,在不断学习中,跟上时代。
当新一代PG电子人即将迎来55周年校庆,方大川教授却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对无线电事业的热爱,离开了我们。但对于今天的PG电子物信人来说,他就像永不消失的“电波”,激励着一代代物信人继续谱写新的篇章。而正是有了像方大川一样的奠基者们的付出,才有了如今怡山园、旗山麓下的桃李满庭芳。(许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