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匠瓷新生”实践队,走进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非遗锔瓷工作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锔瓷省级非遗传承人舒财杰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们对锔瓷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他们深入了解了锔瓷这一传统工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并亲身体验这一传统的技艺。

学生们参观了由锔瓷省级非遗传承人舒财杰老师主持的锔瓷工作室。舒老师为他们讲解了锔瓷技艺的起源与历史背景。锔瓷作为一种修复陶瓷器物的民间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最初在古代社会中,它是作为一种修补破损瓷器的方法,不仅仅是技术的修复,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瓷器不仅代表着工艺的精湛,也蕴含着对物品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敬畏。

锔瓷的工艺流程复杂且精细,首先需要将破损的瓷器清理、磨平,然后选用精致的金属钉子或铜钉,将瓷器的裂缝固定,最后通过特殊的修复技术,使裂缝处接缝自然、不留痕迹。每一件锔瓷作品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细心的耐性,稍有差池就可能使整个修复过程前功尽弃。
舒财杰老师特别强调,锔瓷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在他看来,锔瓷技艺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物品的珍惜与对破损的包容。这种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修复了物品,更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意义。在锔瓷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巧妙的修复,使破损的物品变得更加美丽,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与价值。
此外,锔瓷技艺的另一大艺术价值便是其对“残缺美”的独特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破损的物品往往被视为废弃和不值一提,而在中华文化中,“缺”与“美”是可以并存的。通过锔瓷修复,残缺的瓷器被重新赋予了生命,而这种“缺”正是其美丽的源泉。舒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几件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锔瓷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如同艺术品般令人叹为观止。
在了解了锔瓷技艺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之后,舒老师邀请学生们亲自体验了一次锔瓷的修复过程--制作一个小“鸡”挂坠,因为鸡谐音“吉”,代表着吉祥与好运。舒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了如何进行修复工作。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学生们更加理解了锔瓷技艺背后所需要的长时间积累与耐心,也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的最后,学生们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理念,探讨了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路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传承和发扬锔瓷这一非遗技艺,不仅是在保护一种传统工艺,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国家革命历史的宝贵财富,与非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大家认为可以通过现代的文创手段,将锔瓷技艺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文创产品。比如,结合革命历史故事,设计一些带有锔瓷元素的纪念品,既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锔瓷这一传统工艺,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锔瓷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一门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大,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https://www.fjtv.net/folder335/2025-02-12/6464335.html#6464335
海博TV:https://www.fjtv.net/haibo4/folder335/2025-02-12/6464335.html?_t=173933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