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福建省有残疾人22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25%,涉及近800万家庭。他们的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等情况,与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何让残疾人共享科技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研发出了一系列更科学、更智能化的残疾人辅具。近日,福建省“数智辅具”云展厅正式上线,其中展出的柔性康复手套、仿生灵巧手、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应用辅具、智能助听器、多功能移位机、步态训练评估系统等备受瞩目。这一项项硬核科技的应用,不仅“智能感”满满,而且“人情味”十足,让越来越多残疾人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
近日,记者走访科技助残企业、高校、社区,以及公益机构、受助者,感受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深度融合的成就与潜力,感受科技助残的福建力量。
一件值得永远努力的事
“E-Chat听障人士智能社交手套”“E-Walk智能导盲杖”“自动绑带鞋”“渐冻人情感表达器”“无线飞鼠”……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今成为现实。而这些“奇迹”的背后,都少不了陈俊及其团队的努力与付出。
陈俊是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也是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负责人。
陈俊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余年,2014年国家提出“双创”行动后,他便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双创”的实践。一次观看学校晚会的手语表演时,他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既然多数观众都看不懂手语,那么我们可以研发一款‘翻译器’,把听障人士要表达的内容传递出来。”陈俊介绍说,不久后团队确定了“社交手套”这个研发方向。“听障人士只要戴上一副手套,就能开口‘说话’,与普通人进行正常交流。”
经过团队的努力,“E-Chat听障人士智能社交手套”半年后问世。听障人士通过手语表达后,手套结合手语识别技术,将手势动作转换成语音输出;非听障人士的语音通过配套的App软件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成手语图和文字信息,方便听障人士理解。凭借着“应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设计理念,该项目一举拿下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首次试水就获得了广泛认同,这让陈俊认准了科技助残的研发方向。“能够为残障人士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陈俊表示。
“这之后,学校支持我们成立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让我们沿着‘公益助残’这条路走下去,让创新创业变得更有意义。”陈俊介绍说,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是全国高校唯一一个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
不久后,一款“会说话”的导盲杖在福州大学师生的努力下诞生了。经过与视障人士交流与反复试验,他们设计了一个智能手柄加装在传统盲杖上,以解决视障人士空间障碍物的识别问题。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一年时间里导盲杖从一代升级到四代,不断攻克自动定位、语音导航、盲道地图等关键技术问题。
“第四代导盲杖很轻巧,重量不到1公斤,可收缩,全部智能机关都在把手上。有别于传统导盲杖,这款智能导盲杖能识别上下前后2米空间范围内的障碍物,并发出语音提示。”陈俊介绍说。
为了让导盲杖更实用,陈俊和他的团队又从硬件研究转向软件研究,自创物联网定位系统,让导盲杖和安装在盲道上的物联网节点一一对应,形成安全的导航地图。“这项发明现在比较成熟了,我们不设技术壁垒,希望企业参与进来,让创新落地,为视障人士安上‘眼睛’。”陈俊表示。
残障人士的困难,就是陈俊团队研发的灵感来源。
2016年,陈俊在观看里约残奥会比赛转播时,发现无手臂的残疾人穿鞋子很费劲,基本不穿有鞋带的鞋子。于是,他就想着发明一款帮忙残障人士穿鞋的装备。装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按钮全部去除,通过用户的语音即可实现自如控制。值得欣喜的是,一家鞋企买断该项目研发专利,利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深受残障人士喜爱。
陈俊和团队还研发了一款“渐冻人情感表达器”,主要通过摄像头采集渐冻人的眼睛数据,采用眼珠的左右移动作为判断手段,实现对英文字母的辨识与选择,通过选择字母组合,在屏幕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摄像头的深度视觉识别和渐冻人的模糊语义识别是这款表达器要攻克的最大技术难题。要准确地进行语义识别,才能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陈俊表示,接下来需要继续做的事情是提高对渐冻人语义的判断,并能转化成声音表达出来。
虽然在科技助残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陈俊认为还需努力,并觉得这种努力很值。“也许是上帝不小心关上了窗,让一些人并不是如此完美,但也总有一些人,努力为这一扇紧闭的窗投进光亮。”陈俊说,自己和团队会坚守科技助残这一研发方向,帮助更多残障人士享受生活。
福建日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6/21/content_376241.html
新浪网: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6-21/doc-inazmvwq15341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