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福州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的开局之年。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翻开《意见》,从鼓励台胞来闽就业到扩大台胞社会参与领域,再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字字句句都传递出强烈的“融合”信号。
作为对台前沿,福州始终怀着特殊感情、带着特殊责任在两岸融合上探索新路。如何迎接“由高到更高”的挑战?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建设海峡两岸科创社区、创建闽台乡建乡创样板……去年以来,福州上下勇于先行、创新举措,拿出一项又一项深化融合的实际行动。
面对融合大潮,在榕台胞台企同样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大家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一份份立足福州、充满生机的发展计划出炉。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对话不同行业的台胞,从他们的2024年发展计划感受两岸融合发展新脉动。
“心电+”越来越贴心
【人物名片】
姓名:王量弘 来榕时间:10年
计划亮点:2011年,王量弘研发出世界上首颗无线心电诊断芯片。2014年,他被引进到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24年,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个性化远程心电监护设备将申请医疗器械认证,并计划探索更多智慧医疗与可穿戴技术。
春节刚过,从台湾返榕的第一天,在福州大学任教的台湾教授王量弘就带着学生们在实验室忙碌。
“这是我们做的第六代‘心电+’,你看看。”一见面,王量弘就向记者亮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重不足25克,体积仅有巴掌大,设备可灵活搭配不同长短的导联线,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电信号采集。
“心电+”是王量弘带领研究生团队自主研发的个性化远程心电监护设备,使用者无论是在学习办公,还是走在路上,都可以实时监测心电信号,及时主动预警,监测数据还将传输给医生,提高医疗诊断与治疗效率。
去年,王量弘和团队从算法、性能、硬件等方面对产品进行了整体优化,研发工作基本完成,今年将送往机构检验,申请医疗器械认证。届时,心电监护将像在家测量血压一样简单。
跨越海峡来教书、搞科研,10年前,很多人还不敢迈出这一步。彼时的王量弘也没想到,这一跨,不仅看到了“天地宽”,更找到了人生目标。
“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能与社会需求对接,造福民众,对我来说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说到对未来的期许,48岁的王量弘充满干劲,“在大陆,同样的研究课题都是以团队形式参与,会有比在台湾多几倍的资源和发展机会。目前心电监护系统趋于成熟,我们已经在着手进行‘脑电帽’的研发,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更多智慧医疗与可穿戴技术。”(节选)
福州晚报:https://mag.fznews.com.cn/fzrb/2024/20240301/20240301_008/20240301_00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