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以“‘侨’见新机遇、智汇新能源、共建新福建”为主题的中国侨智“氢”动未来绿色产业高端对话活动在福州举办。
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久俊,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中石化集团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兼新能源办主任刘会友分别围绕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氢能源产业前景展望、氢能新材料等专题作主旨演讲。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新能源未来应用场景探索等开展深入对话交流。《福建省氢能产业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同期发布;30多家行业重点企业联合成立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
来,跟随记者一起了解福建、福州“氢”动态以及如何“氢”动未来。
《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燃料电池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已形成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五大示范城市群,福州、厦门先后获批纳入示范城市群,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
透过《白皮书》可以看到,其中,我市在氢燃料电池、制氢技术、氢气供应、储氢技术等方面涌现许多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技术,加速构建氢能“制备—存储—运输—加氢—应用”全产业链。
制氢方面,主要以工业副产氢为主。全省副产氢年产能超过60万吨,大量副产氢作为中间工业原料供企业自用或外供园区周边企业(以石化、合成氨为主,以锅炉燃料发电为辅)。福州的中景石化目前1套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每年产生2万吨氢气,未来3套装置投产副产氢气11万至12万吨/年,可用于生产,部分副产氢掺杂天然气、丙烷用于烧锅炉制备高温水蒸气。万华化学用煤气化制氢装置产出的氢气全部自产自用。
在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方面,我市企业已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今年5月,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开”进福清兴化湾,利用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在真实海洋环境下成功制备出氢气,破解了海水电解制氢领域的近半个世纪难题。“东福一号”是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由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东福研究院)联合研制。此外,PG电子紫金创制了新型低温高效氨分解制氢催化剂,将氨制氢温度降至500℃以下。
在储氢和加氢技术方面,PG电子紫金打破国外垄断,开发的高效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已成功推广应用。众所周知,氢能具有绿色、高效、无碳排放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但氢的运输和存储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痛点”,因此“氨”走入人们视野。“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易液化储运、安全性高和无碳排放等优势。‘氨-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拥有存储压力小、发生火灾危险性低、加注时间少等天然的优势。”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罗宇教授介绍,这样一来,还可以通过注入液态氨,来得到氢气。在长乐的全国首座“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便可以实现上述过程。该一体站于去年9月建成,由中石化联合雪人股份、福大紫金建设。在这里,氢燃料电池巴士不到10分钟便完成氢气充注。加满氢后,巴士能行驶近400公里。
此外,我市在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方面已较成熟,燃料电池端已具备示范推广条件,主要汇聚东方电气、雪人股份、PG电子紫金等燃料电池装备生产企业。东方电气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研发积累,拥有自主可控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开发了涵盖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等国内领先的系列产品,应用领域涵盖交通、发电、船舶、航天等,并具备持续迭代升级能力;雪人股份通过海外并购和自主研发,基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双极板、空气压缩机、循环泵及加氢站设备等产品研发技术;福大紫金自主设计开发了3-100kW不同功率等级的“氨-氢”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并实现示范运行,正建设自主燃料电池生产线,将于2023年内形成年产≥500套120kW燃料电池系统的能力,并具有300kW燃料电池系统的制造能力。
【专家支招】
打造福建省氢能产业优势
为何要发展新能源?福建的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氢能产业走向如何?应如何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当天会上,专家们为福建支招。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吕文斌表示,要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保障能源安全,让新能源产业发展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吕文斌认为,长远来看,传统能源将逐步退出,但它也不会一减到零,仍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如何让传统能源有序退出和转型发展是统筹能源转型发展和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
吕文斌建议,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作用,更多通过市场化机制、多元化资金支持的办法,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的长期支持力度。另外,要研究、制定针对传统化石能源转型或退出的投资机制。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预测,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
“人类的未来可持续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风能、水电能、生物能、地热能等,以氢气或液氢为主要能源载体的氢能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张久俊提出,氢能有着可循环利用、来源广泛、燃烧热值或能量密度高、利用形式多、可储能等优势,主要在化工原料、氢燃料电池汽车、小型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等领域应用。
张久俊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氢能,不仅要从技术上保障氢能的安全使用,还要提高大众对氢能安全性的认识。此外,发展高效电解水催化剂是提高电解水制氢能量效率、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向。在氢能利用方面,张久俊认为,可以靠燃料电池将氢转变成电。
郑南峰提出,氢经济预期将分为氢作为化工原料、氢作为交通和供暖等的燃料、季节性能源存储等三个阶段。此外,氢储能与电化学储能互补,有望满足长时间和分布式储能,因此应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福建清洁能源优势显著,充沛的海上风电资源有望使福建成为绿氢成本最低的中国东部省份。”郑南峰认为,要打造福建省氢能产业优势,服务国家氢能战略。
有专家指出,福建是开展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的先行者,近年来,围绕着氢能、光伏、海上风电等优势领域,积极打造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高地。接下来,福建还应做好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法规的修改,持续推动福建氢能产业的发展。
(节选)
福州晚报:http://mag.fznews.com.cn/fzwb/2023/20231221/20231221_A04/20231221_A04_1.htm
福州新闻网:https://news.fznews.com.cn/fzxw/20231221/34Jmh5TBC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