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8月9日电 (傅振宇 林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古厝林立,是名人辈出、文脉昌盛之地,承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爱国、进步、开放、包容的精神,折射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节选)
根深叶茂:这里流传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悠悠往事
福建山海交融,56个民族齐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缩影。在三坊七巷,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亦有迹可循、有例可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毗邻三坊七巷的林文忠公祠,红墙肃穆,古雅高格。林则徐(1785-1850)以"开眼看世界"的远见卓识和虎门销烟的惊世壮举彪炳史册,也以维护民族团结的丰功伟绩,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
1842年,林则徐遣戍伊犁,团结新疆各族人民垦荒地、浚水源、辟沟渠、兴耕作、固边防。至今,一条长达400余里的碧波宽渠仍在滋养祖国土地,被当地群众称为"林公渠"。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伊犁垦田成功后,林则徐又以抱病之躯奔波天山南北,"纠工筑城,开渠引水,招民种地",并结合当地人民长期实践出来的经验,在吐鲁番因地制宜推广"坎儿井","变赤地为沃壤",改善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穷民携眷安家,以为乐土"。
郎官巷30号畲族馆,青砖黛瓦里蕴藏的一抹民族风情,尤为惊艳。畲药香里的本草中华、畲族衣装上凤凰麒麟的美好寓意、畲家拳里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畲族银器上八仙过海等传统造型的中国匠心……琳琅满目200余件精美的民俗文物珍藏,铺呈着畲家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娓娓道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文化记忆。
这座畲族馆的前身,本就是畲族先民的一处住宅。据上杭庐丰畲族乡保存的《蓝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庐丰乡60位蓝姓畲族人集资在省城郎官里购置房产建造"福省祠"(又名蓝氏祠堂),为赴榕参加科考的蓝氏子弟"一到其地,即得驻息之所,免租税之劳"。神奇的是,当他们买下房产,翻阅契书时才发现,原来早在康熙年间,此地就属蓝家旧宅。所以,畲族先民在省城生活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
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福建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清代以后,科举考试在畲族士子中逐渐铺开,为史籍所记载的也随之增多。闽地亦涌现出蓝理、蓝廷珍、蓝鼎元、雷宏、钟大焜等一批畲族文人或地方官员,庐丰畲族蓝氏亦"文武科名人材辈出"。
在长长的历史脉络中,蓝氏祠堂存蓄了畲族先民在福州生存与发展,并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讯息。如今,重修的畲族馆,承载着更多功能与使命,不仅成为展现丰富多彩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乡村发展的平台。2022年1月,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畲族馆挂牌成立,成为青年学子体验传统文化、触摸历史、感受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温馨家园。
如果我们将视线上抬,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向周边俯瞰,位于东侧的旗汛口、蒙古营,南侧的八旗会馆——这些富有民族特点的地名,也都记录着各民族在福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民族融合的滚滚洪流中,无论最初的起意如何,他们都最终成为了现代城市繁华的一角,特殊的名字在百年后也渐渐沉淀为一种文化印记,留待后人赋予他们崭新的意义……
全文见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3/08-09/10058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