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阳光学院有个新设的班,叫“综合班”。笔者看到了这个班一个录像,讲的是2011年阳光学院综合班新生通过“敬呈拜师贴”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拜见”自己的导师。
综合班有40位学生,阳光学院为他们配备了8位导师,每位导师带5位学生,他们为每位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每周集体见面会一次,个别谈话一次。除此之外,导师须及时与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交流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共同配合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笔者在采访中解到,不在综合班任课的导师,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数学、英语课程。
我们知道,教师教学、辅导员管理学生是高校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而由此带来的教学、管理两张皮的弊端也难免存在。在阳光学院,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阳光学院的导师制,赋予了导师新的定义——学生的守护神,明确了导师们导方向、导学习、导人生的职责。在学院人事部,笔者看到阳光学院《关于大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将导师任务归结为:“夯实大一、强化大二、引导大三、服务大四 。”即帮助大一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帮助大二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强化专业能力;帮助大三学生选择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帮助大四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成功实现发展目标。
法学专业有位学生,被评为院优秀毕业生。2009年,家境贫困的她在三年内修满本科四年所有课程,提前毕业,成为阳光学院弹性学制的受益者。每每谈及自己的在校经历,她总要提到自己的导师。 “入学第一年,经常感到迷茫,对人生没有目标,特别是感情受挫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是导师一次次找我谈心,帮助我确定人生坐标,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目前,她在一家企业供职,而她对学院最好的回报就是每年都作为企业代表到校招聘毕业生。
笔者在计算机工程系采访,让学生用两个词来描述自己的导师,发现学生用得最多的两个词,分别是“良师”、“好友”。同学们七嘴八舌夸起了自己的导师,他们说与导师们一起创办了一个社团组织——计算机应用协会(CTC协会),每周导师都能利用中午的时间给学生们开设一次讲座,讲座内容不但实用而且有趣,丰富学生们计算机领域的课外知识;另外,导师每周一次利用中午时间,与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进行软件项目研发,丰富学生的专业经验;每学年,导师们还会带着CTC协会的同学们出去郊游,增进协会的凝聚力。在导师的指导下,CTC协会模仿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所采用的评判系统,自行开发了程序在线评判系统,投入到程序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并利用该系统指导学生参加程序设计比赛。
据了解,阳光学院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对学生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实施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被业内专家认为:是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摘自《福建日报》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