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2023年10月30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贵州大学圆满落幕。我校物信学院参赛项目《基于超高分辨率显示的高效新型黑矩阵研究》斩获主赛道全国特等奖。

本项目由陈恩果、叶芸、陈山三位老师指导,张翔、林仲熙、范可馨、何晴、陈浩、郑光炯、苏逍阳、王荣耀八名学生共同研创。项目聚焦光电显示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快速实现超高分辨率的可行性方案,并受到业内外专家和龙头企业的肯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项目研究成果在主赛道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从初试科研到大赛夺魁,一路走来,年轻的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行业的现实所求,为科研领域注入了创新性的灵感源流。

循挑战杯而行,向科研梦而生

项目的缘起,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在一次有关芯片的讲座上,项目负责人张翔了解到芯片封装的结构,结合自身所在专业和相关实验研究,萌生了将这种结构与显示器中的黑矩阵相结合的想法,第一个研究由此而生。在撰写完论文并向外投搞的过程中,审稿人提出过几个重要的问题,如作为一个光致发光的器件,白平衡和环境光的表现都怎么样?这些问题为项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方向。在细致的梳理过后,成员们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一整套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显示领域目前最为关注的超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发展。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向更多人展示这样的研究成果呢? 所幸,为鼓励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挑战杯”赛事为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展现平台。怀揣着将实验室的研究推向产业,推动超高分辨率显示发展的初心,张翔组建起了一个专业团队,将光电本专业的同学们组织起来,利用贴近的专业背景和各自擅长的技能,推进相关的研究和比赛。正如团队成员何晴在采访中所说:“我们创立团队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成果能被其他人看到,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

上下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作为完全由本科生组成、研究成果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团队,他们将“希望这样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成果能被大家看到,而不是永远埋没在实验室内”作为参赛的核心目标,选择了主赛道。

利用“具有更加明确的应用场景”的优势,团队争取到了三家上市公司的支持,即TCL、苏大维格、长虹这三家在显示行业十分出名的企业。能争取到企业的支持,不仅是由于项目本身的前沿性,也离不开指导老师的鼎力支持。“陈恩果老师、叶芸老师以及陈山老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一直以开放和支持的态度鼓励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以及参加相关的会议和比赛。”项目负责人张翔如是提到。学术会议为项目能够得到官方、专业的支持提供了重要平台,企业的支持大部分是在会后进行了详细介绍后确定下来的,能争取到院士的支持和推荐也要归功于负责人和老师在会后的主动联系和讨论展示。此外,学校和学院其他的团委老师、校外专家在参赛过程中也积极地帮助团队把握比赛的方向。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场外的指导与辅助固然重要,团队内部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更起主导性作用。起步阶段,每个人的分工尚不明晰具体,导致效率低下、分工冗杂。针对出现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张翔不断复盘,从大局出发,针对个人擅长的领域,不断精确每个人的分工,并且亲自参与到复杂的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团队成员间相互磨合。对于团队成员而言,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能为其他成员分担一些工作,充当“补丁”的角色。团队成员何晴评价道:“我们算是一个单核团队,张翔作为中心统筹一切,其他成员再根据他的意见去工作。”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回顾整个“挑战杯”赛事,项目负责人张翔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参赛的各个阶段:坚持、技巧和运气,“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比赛又或者平常学习,这都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首先是做事要坚持,然后要学会技巧(有的地方是技术),最后还需要一点点小运气。”项目成员何晴则在采访中补充了她的关键词:“合作”。要完成一场比赛的准备工作,实际工作量是极大的,很难由一个人全部承担,因此,出色的比赛表现与团队内有效的合作沟通密不可分。

比赛与科研不同,要打好一场比赛,他们认为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事情是要“听懂并平衡不同评委的点评,找到自己团队的核心竞争点”。尽管备战过程困难重重,但团队的成员们以“志之所趋,虽远弗届”的坚定与勇气坚持到了最后,也收获了超出预期的优异成果。“从校赛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拿到校一等奖、进入省赛,拿到省特、进入国赛以及决赛,整体会越来越自信,到国赛决赛已经以一等奖为目标了,不过最终能拿到特等奖还是有点超出预料的。在准备过程中,提升了很多个人能力,也是一次很难得的终身经历。”

“挑战杯”赛事只是起点,不是终点。这次“挑战杯”获得的特等奖是一种支持和认可,但对于将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化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项目成员们依然在显示领域里继续深耕研究,积极跟进着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整个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挑战杯’,在于认清自己想要什么,要为什么努力和坚持。然后,不断从各方面汲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项目负责人张翔如是说道。(824-4)

20240531团队成员拜访郭太良教授,汇报项目进展。.jpg

团队成员与专家探讨项目情况

上一篇:【专访】揭榜挂帅之路,我们“愈战愈勇”——访电气学院“挑战杯 ”全国特等奖团队

下一篇:福州大学研究生篮球嘉年华决赛激战 电气、生工分获男女组冠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