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幼儿园忘带小黄帽完蛋了,小学忘带红领巾完蛋了,大学没考上研完蛋了,毕业没找到工作完蛋了……近日,“人生容错率其实很高”在众多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那么何为“人生容错率”?该话题引起热议的背后映射出怎样的思考?

“人生容错率”,顾名思义,强调人们在生活中可接受错误、失败和挫折的程度,变相反映一个人对待未达预期结果的心态、适应能力和复原力。人们所期待的“高人生容错率”更多传达的是不必为个人的失误过于自责,保持更多的勇气去尝试新事物的心态。

笔者认为,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从来没有无法跨越的坎坷,面对困难、失败也总会寻找到解决方法,不应被困于原地,裹足不前。但是,当今时代的年轻群体们在某种传统教育模式之下,常常被灌输“听话”、“服从”、“按我说的去做”,因此形成思维定式,害怕迈出舒适圈,被“为你好”叮嘱裹挟着,不知不觉走向“最好的选择”。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内卷潮”“考研热”“考公大军”,无不显示着年轻人越来越保守的选择,他们紧紧跟随大流,生怕个体、小众的选择产生的失败带来无法接受的后果。

种种行为,无不是在传达着部分年轻人的胆小与谨慎,即便想要高举着的“提高人生容错率”的大旗,在此时更像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但是,年轻群体不能仅仅将“人生容错率其实是很高的”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而应要将“高人生容错率”理念付诸于个人的行为中,学会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挫折中积累经验,用更宽广、更释怀的态度接纳自我。

希望拥有“高人生容错率”,会发现这个概念其实正是当代年轻人于现实泥潭中挣扎的反映。随着疫情过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年轻群体在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初期所遇到的工作、家庭、经济、生活考验给他们造成了多重压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从学业竞争到职场竞争,从人际关系到个人成长,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不断自省和自我鼓励的过程中,年轻群体们已然发觉,“高人生容错率”是面对当下压力时,自我激励的理想状态。他们试图从传统的观念束缚中逃脱,渴望从“常规圈”出走到“理想国”。

笔者认为,在“服从”与“出走”的碰撞中,“提高人生容错率”释放的是该群体的人生“减压信号”。当代年轻人逐渐认 识到,拥有“高人生容错率”给失败找到了退路,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去尝试、去创新、去突破,将每一次的失败都转化成为自身成长的催化剂,逐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因此,“高人生容错率”的热议背后,实则是当代年轻人在思想上的自救和成长,是学会真正坦然地去接受那些看似“天塌”的瞬间。正如英国诗人哥尔德斯密斯曾说“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高人生容错率”的提出,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支撑和动力。它鼓励年轻人正视失败和挫折,关注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即便屡战屡败,却更能屡败屡战。

当然,所谓“高人生容错率”并不是失败的庇护所。年轻群体更应当意识到,众多瞬间于当下而言或许是挫败的,但它们实则蕴含了经验教训,并且终将成为蜕变的强大动力,是成长的加速器。面对人生的复杂多变,“高人生容错率”的理念为我们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人生并非简单的对与错、成与败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无数可能性。因此,学会提高“人生容错率”,以更坚韧的姿态面对生活,在成败与自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824-3)

上一篇:【时评】大学生家长群:家校联动应把握边界

下一篇:【专访】砥砺方惜机遇 躬行方有所获——访化学学院“挑战杯” 全国特等奖团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