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33小时速游北京,一天玩转8个景点;24小时16顿饭吃遍淄博;3天打卡4个地级市,刷出十万步数……近日,大学生“军训式旅游,人均特种兵”在众多社交平台上成为热门话题。何为“特种兵式旅游”?这种旅游方式兴起的背后又存在着哪些时代契机?军训式旅游,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时间安排紧凑、对个人身体素质有极高要求。这是一种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充分提高旅游观光效率的高强度旅游方式,参与主体多为各高校大学生,主打“旅游速通”,其突出特点在于利用短暂的周末或节假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及预算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作为一种新近产生并快速流行的旅游方式,“军训式旅游”有其产生的群体心理基础。一方面,受到三年出行限制的大学生们可能存在一定的“报复性旅游”的消费心理,想在解封后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失去”的三年弥补回来。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时代大部分年轻人都拥有社交属性,在社交媒体和社群广泛营销的拟态环境中,在短视频以及社交媒体炫耀式展示的推动下,大学生群体很容易产生跟风行为。此外,促成“军训式旅游”不可忽视的客观条件还有大学生们充沛的体能、有限的假期时间和预算、高效的旅游信息搜索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特种兵式”旅游方式的兴起。

诚然,网络上对这种旅行方式存在着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样的旅游只是以打卡为目的、浪费时间金钱精力的活动,无法体验到当地的历史人文,也失去了旅游本身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于此类旅行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所谓“意义”,而是大学生探索世界的心和一往直前的勇气。在荷包紧、闲暇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因此前疫情受到的种种限制而自我麻木,而是选择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来接触世界。说走就走的“军训式旅游”不仅是年轻人迈出舒适圈、与世界进行联结的勇敢尝试,更是一场对平淡生活的“越狱”。

同时,笔者更认为,大学生群体对“特种兵式”旅游的热捧,也是打破社交困境的一种积极行动。在社交媒体勃兴的背景下,网络世界看似热火朝天,社会疏离感却正在悄然加深。“快消式”的社交方式,往往建立在工作效益与需求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基于生活本身的真诚沟通却越来越少,甚至逐渐成为“自我的孤岛”。但在“军训式旅游”的途中,无数平时自称“社恐”的大学生们却能放下防备。在一趟为了节省住宿费而乘坐的绿皮火车上,大学生们喊出了“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口号,虽仅有同车之缘却能因共同的旅行目的地而如老友般搂在一起放声高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返璞归真”,似乎更是对网络社交时代群体性孤独的有效治愈。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少年驰骋的风比黄金都要珍贵。旅行可以是漫游也可以是速览,用年轻人特有的行动力去执行一趟“特种兵式旅游”,恰恰反馈的是青年一代愿意体验生活、体会四季的美好向往。青春只有一次,莫要被“意义牢笼”束缚住自己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决心。对于热情涌动的年轻人而言,抵达不是目的,出发才是关键。(816-3)

上一篇:直击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家谈

下一篇:【关注】2023年校园开放日顺利举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