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陈怡漩:

请人帮忙总以“麻烦”“打扰了”开头;消息句末不自觉添上“啦”“滴”等语气词;发送出去的文字总要加上颜文字等表情符号……继“乙里乙气”的话题以来,“文字讨好症”的出现再度引发人们对此类情状的延伸与思考。

从姿态卑微、避免得罪人的“乙里乙气”,到线上聊天字斟句酌使对方更舒适的“文字讨好症”,这种现象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它是否全然带来忧患?又当如何发展呢?

秦绍宏:

随着网络的普及,微信、QQ 等聊天软件也流行起来。相比于面对面交流,线上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但同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研究表明,我们与人面对面交流时,只有少部分信息通过文字本身传达,93%的信息通过音调、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交际”传达,而聊天框则完全限制了这部分表达,于是emoji、颜文字、表情包等应运而生。句尾加上语气词模拟真实场景下的音调、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文字的单一感,使网络上的沟通更加真实可感。

方雯铃:

“文字讨好”还与情境的换位思考相关联。人们在请求他人办事时,或与不相熟的对象交谈时,会不自觉地加上“麻烦了”“感谢”等客气表达。可以设想,当自己被他人请求时,对方若用生硬的语气或过高的姿态表达,会削弱自己答应请求的意愿。因此许多人在向他人请求帮助时,会通过客气礼貌的语气来获得对方的更多好感,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

在全媒派调研问卷中,提到对于他人的“文字讨好”行为的感受时,有60.56%的人认为会感到被尊重。在感受层面,“尊重”是得到多数人认同的一个关键。每个人都会有作为“甲方”或是“乙方”的情况,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乙里乙气”的“文字讨好型”对话逐渐显现在网络空间。

陈茗峰:

更深一层想,“乙里乙气”的爆热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讨好型人格者的增加。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其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有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潜意识。而“乙里乙气”的行为逻辑,归根结底是对语言的修饰,它以满足对方感受为目的,哪怕已经编辑好能完整表达信息的语句,也要字斟句酌地去修改词汇,以尽量满足对方收到消息的“舒适感”,这也是一种“文字讨好”行为。

同时,防控政策导致了线下交流减少,人们变得敏感而内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避免地多了一份生疏。为保持原先良好的关系,屏幕前的人们更加小心翼翼地揣摩对方,去感受对方的感受,这也间接推动了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既而促进了“乙里乙气”现象的发展。

林丹彤:

“乙里乙气”和“文字讨好”都是说话方为了自身利益做出的一种选择,根本还是在于追求自我的舒适。由于网络聊天的阻断性,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对方那里,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时刻记得把自己和对方区分开来,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文字讨好”愈演愈烈的趋势。社交的本位永远是自己,当你把向外索求的能量收回自己身上,也许就能收获极致的自洽。

陈怡漩:

作为可能或已经成为参与者的个人,当明辨其中要处,清楚文字传递信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把握分寸地表情达意,既能温热他人又不烫伤自己;在合适的交流中,撕下“讨好”的标签——这不该是病症,期望这是相互尊重、友好交流的见证。(811-3)

上一篇:宪法宣传周|国家宪法日的设立

下一篇:“云游百团,齐心战疫”——我校举行线上社团巡礼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