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这是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的自序中指明的。作为扎根在土壤里的民族,中国的乡土性如游丝般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乡土性的研究,正是国人在现代机理的建筑中探寻固基之本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本尝试以新的概念体系阐述乡土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著作,费老“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以指路人而非其笔下教化者的身份照亮这一条雾霭昏沉的道路。从其严谨而不失活泼的论述中,我第一次以实践者的身份触摸到了中国的脉络,那古老而常青的生命之藤。如何用文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的乡土性?诉诸人情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随着古老的藤蔓向我伸手,我开始反复苦思。

理性与感性,责任与权力,竞争与人情。这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层面,我想从第一个层面试着寻求乡土性土壤之上文明水位的平衡点。

随着中国大范围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抵牾也在逐渐突显。在城里人的眼中,乡下人似乎总是缺乏理性的:他们有“极具伸缩性”的人情圈子、如水纹般荡漾出层次的“人伦情愫”、有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体系……甚至于乡土社会所裁判公平的标准是以“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为基础的古老礼治体系。这一切似乎都在侧面论证着乡土社会缺乏我们所说的“现代理性”。

《乡土中国》全文从象征体系到道德群体,进而论述政治社会层面,并不是偶然的安排。这样的次序正是乡土社会建构过程的体现,也是乡土性渗透的次序。从泥土中抽根而出的象征体系的茎叶上托着的是人伦,建立在人伦上的是长老权力……这样的植株生长的越是高,上层作物的泥土气息愈是稀少,也就形成了现代机理建构的社会资本。既然说乡村是缺乏理性的社会,也便不能偏颇而论,须全局而观。

这样缺乏“理性”的土壤,往往有着较为丰厚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于民主运转的意义,相当于机油之于机动车。刘瑜曾在《观念的水位》中提到“乡土社会有着细密的社会交往网络和自治传统”,正诠释了此社会格局中人与人往来的粘度和密度对民主运转的积极影响。民主不一定代表理性,但总归是存在理性的因子。如许多人所忽视的,乡土社会正随着上层建筑的不断升级从夹杂着伦理亲疏的感性向理性过渡。“穷山僻壤出刁民”的时代正离我们逐渐远去。

长期支教于中国农村的德国教师卢安克曾说过这样一句朴素而闪光的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我们不必对着大背景下存留着的“不理性”的因子过多苛责。夹杂着感性的乡土性中国处于正在进行时,对于细密交往网络和人情给予我们的正反面影响,我们都应辩证而理性的看待他,除了予之扬弃式的修建更要为其增添新的文明因素。

正如费老所说:“理性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是科学化的。”钢铁律令可以高效搭建,社会结构和群体思维却只能在文明的探索中慢慢生长出理性的枝芽。请给予乡土中国多一些时间,静等漫长生长期之后的瓜熟蒂落。


(807-4)

上一篇:【现场】“五四”火炬接力赛开跑

下一篇:悲情谜语背后的生生不息——读《边城》有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