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继星座命格后,年轻人在近期似乎找到了定义自己的新方式——MBTI性格测试。MBTI的类型、16种MBTI的处事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似乎为年轻人的生活点缀了一抹新颖的色彩,比如加深许久未见的好友之间的感情,或化解初次见面无话可谈之时的尴尬。MBTI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的交友风向标。

MBTI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这款人格测试工具曾一度被用于职业规划等专业领域,甚至有公司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而现在的年轻人则用该测试的结果来交友、相亲、寻找灵魂伴侣。

几个月前,一篇根据MBTI找女朋友的帖子登上了校园表白墙并引发热议;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根据MBTI测试结果交友。在某社交平台搜索“MBTI”,可以看到3万多篇笔记,这些笔记的评论区中不乏“是我”、“完全我本人”的回复;16种MBTI的画像、表情包更受到不少网友的认可,人们喜欢用代表自己MBTI特征的表情包来彼此调侃。

笔者认为,从理智的角度分析,年轻人热衷于用测试结果代表自己,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缺乏全面自我认知的表现。在快节奏、信息化的时代下,年轻人浮躁、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信,但又迫切需要一个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方式,而MBTI恰好给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简单明了的范式——用类型化的测试结果来了解自我、认识世界。

不少人在进行MBTI测试后发现,结果中对人格类型的描述和自己十分相似,这看似合理的测试结果似乎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也有论坛曾对MBTI测试者做过调查,43.2%的网友表示自己并不是非常在乎MBTI量表是否完全科学,无论测试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能获得较强的心理满足感。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内容空洞,也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而MBTI测试结果就是抽象的、从不同方面分类的人格描述,所以,它看似合理、可信的结果背后,极有可能模糊年轻人正确的自我认知,阻碍年轻人自我探索。

此外,MBTI的科学性存在争议。它在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上把人格都分为两种类型,可是,人格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内向和绝对的外向,无论何种类型都不存在整齐划一的绝对标准。有研究团队邀请测试者在5周前后分别进行两次MBTI测验,结果50%的测试对象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可见,MBTI的重测信度较低,量表的总体信度也并不高。

人民日报《星座中找不到引路星光》一文曾评价:“星座终究只是星座,它既不能解释你的过去,也不能定义你的现在,更不能指引你的将来。当你不再轻易受外界干扰、开始独立思考时,才能真正抓住生活、拥抱生活。”对于现在流行的MBTI测试,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起初,星座不过是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MBTI测试也不过是一个秉持平均主义的赞美量表,二者都缺乏科学道理,却因人们自我认知的盲区而被奉为圭臬。

客观地说,MBTI测试可以给年轻人提供职业规划、学习方式等参考,但不能依赖它来规划我们的人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根据MBTI测试结果纸上谈兵,通过人格标签认识自己和他人,很大程度会陷入标签化的误区,忽视个体的独特性。

笔者建议,不妨在MBTI测试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理性的思考,反思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是否有存在短板,通过生活实践与心灵自省,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拥抱真实,在自我探索的旅途中愈加优秀。


(原文载于《福州大学报》2022年4月29日 第806期 第3版)

上一篇:茶园与成长

下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警惕邪教对大学校园的侵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