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编者按:

要说校园中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莫过于各大食堂。你可曾见到窗口前大勺不离手,准备分菜配菜的工作人员?你可曾看见过是行色匆匆的学生们,他们或许下课刚赶着来,又或许为接下来的安排赶着奔走。

尘世繁忙,熙熙攘攘,沾上烟火气,才算得上来人间一趟。紧张的学业,升学、工作的焦虑,常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一天的时间里,或许只有早中晚三餐的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唯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得以忘怀片刻。每天都有无数多人在这里重新充电、加油,再继续上路。当你觉得生活很难的时候,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坚持,今天,带你看见这些维护着学校食堂日常运转的人们,带你走进这群平凡的劳动者。


收餐一角:甘处冷净,情暖校园

收餐的师傅们 学生记者吴佳熠摄

走进食堂,一眼望去是排成长队的学生,还有档口柜台前忙不迭地的厨师、分菜员,这些人是热闹温暖,沾满烟火气的。与之相对的边角,没有热情的吆喝和刚出锅食物的热气和欣喜,只有塑料碗盘和橙色塑料大筐碰撞的声音和剩饭残羹的冰冷。

玫瑰园西南、东北方两对角,是回收餐盘的地方。简单的工作间通过三层前后互通的铁柜和食堂连接,学生们用餐之后,将餐盘餐具端到其上,勺子筷子挑出后便可以放下走人。铁制工作台下是巨大的垃圾桶,阿姨们将碗中的东西一并倒入,网兜可以留下体积大的垃圾,汤汤水水便流入底下兜底的桶中。旁边小推车上的橙色塑料筐,将装满空碗空碟,并由专人推去后厨清洗。

处于西南角的这个收餐区,平时有五个人工作,金宁贞、金永芝、黄继发介绍道,他们的工作并不仅限于收餐具这么简单,还包括了清洗厕所,玻璃窗以及桌面、地面洁净的维持。规定的上班时间是六点半,“都是提早来,不然地板拖了不会干的”,金宁贞说道,如果当天的工作包括了清理厕所,时间又还需要提前,“五点多就来了,不到六点。”三个人负责在工作间内收拾餐具餐盘,剩下两个就需要到食堂用餐区轮转,同学们吃完走后,桌上的垃圾水迹需要他们及时清理,也因为这样,要等到晚上最后一批用餐的学生离开,他们的工作才算结束,这时候基本已经晚上九点钟了。

和食堂的其他工作相比,这里的环境没有那么好,碗碟和漏筛、塑料筐碰撞的声音不可避免,和人说话都要扯大了嗓门。他们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要说联系,最多的就是平时捡到落下的学生卡、雨伞,再交到收银处放着。当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他们在侧边默默收拾;还在清晨睡梦、酣美午觉时,他们在为学生能踏上干净无油的台阶擦洗清理。他们默不作声,他们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学生记者吴佳熠


朱玉舜和他的老上海馄饨

朱玉舜在包馄饨 学生记者吴佳熠摄

每到饭点,丁香园二楼的老上海馄饨门口总是排成长队,各大食堂的馄饨店并不少,但独他一家人气火爆,“要等很久的,但因为好吃,都愿意等的”,老板朱玉舜如是说。

这家“老上海馄饨”的特色主要是馄饨、葱油面和水饺,良好比例的馅料和韧道的口感是吸引回头客的主要原因。他和妻子一起运营着这家小吃店,早上五点半是一天工作的开始,从原材料的选择,再到材料加工,手工包馄饨,下锅煮,都是朱玉舜一人完成。虽然工作量大,但增添人手在这里并不现实,“都是需要技术含量的,随便雇个人包馄饨不行的,更别说煮了。”

人少的时候,朱玉舜就会在档口的窗前坐着,静静包着馄饨。面前摆着馄饨的馅料和皮儿,旁边是装包好馄饨的大盘,一手用竹签挑馅,另一只手一捏一掐,双手配合,速度很快。朱玉舜是上海人,他介绍说,馄饨是明朝宫里带出来的美食,在他的家乡,每个人都会包馄饨,从小耳濡目染,1993年他也开始包馄饨了。来福州大学之前,他还曾与妻子开店,“晚上门都关不下来,白天没去的时候敲着门来催”。朱玉舜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每天现包现煮,食材几乎都是清空的状态。

在学校里工作,和学生相处,有着独一份的开心和快乐,他对档口吃饭的学生大多印象都很深刻,他还记得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女生,几乎每天都来他家吃早餐,吃了四年吃到了毕业。学生们对馄饨、拌面的肯定是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做生意嘛,当然要懂得观察,我儿子听到过同学一边吃一边夸拌面,我还看到有的学生最后连馄饨汤都喝了”,当说到这个小秘密,他的语调都上扬了不少。(学生记者吴佳熠


侯昔琴:知足知乐,握算百味

侯昔琴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学生记者黄韬摄

京元食堂是每个PG电子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特色小吃,速食快餐,种类丰富。食堂窗口和用餐区的中间,是快餐收银台,同学们选完菜,左右两列排队结算,收银的阿姨名叫侯昔琴。

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晚上五点半到六点半是学生们集中就餐的时段,也是侯昔琴最忙碌的时候。每个同学餐盘中的菜品数量不一,品种不一,需要即时计算,并且速度要快,不然等后面的同学吃上饭,菜都凉了。饭点的食堂喧嚣混乱,但侯昔琴的结账台前却秩序井然,她一个人来回同时操作着四台收银机,仅仅一个中午,她结算了七百三十个学生的饭钱,共计八千多元营业额。

“阿姨口算比较快。”谈及做好收银工作的诀窍,侯昔琴笑笑,带出眼角细细的褶皱,“菜的单价都是不一样的,有六块、五块的,有两块五、一块五的,比如上海青,就是一块五。”不用价目表参考,侯昔琴早已把各样菜品的单价熟记于心。

午后的食堂没有什么人,大灯都熄灭着,空气闷热浑浊,侯昔琴在她平时工作的收银台旁现场演示着她平常的工作:在前一位同学刷卡付款的时候,她又将再计算着新一位同学的饭价。除了收银工作,其他时间候昔琴还需要去后厨打下手,“切切菜,刨刨土豆什么的,将洗好的碗筷勺子分类整齐,整理进消毒柜。”

晚饭高峰的收银工作结束,并不意味着侯昔琴就能收工回家,她还需要将菜品留样。为了保障学生们的食品安全,食堂每个档口、每餐都要留样,“一天三餐,每餐二十五个菜,要放在专门留样的冰箱里留满四十八个小时,才可以倒掉。”等全部工作都做完,将近七点半。

采访之前,侯阿姨腼腆地说:“真的没文化,没念过书”,讲起在福州大学的这五年,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真的很好”。她还记得2020年有个女生来食堂吃饭,收银的时候对她说:“阿姨你等一下,等一下不要走哦。”回头就去对面的面包店买了小蛋糕送给阿姨。

还有一批毕业生,毕业临走的时候买水给阿姨,“阿姨也不会喝,因为你们都是学生,阿姨在挣钱,学生没有在挣钱”,有的同学吃饭吃到一半才发现忘了付钱,还有的已经吃干净了,又去窗口那里拍照给阿姨算钱,这些都是侯昔琴印象中记忆深刻的面孔。“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这里的学生真的很好。”

没有华丽的词藻,这个喜欢吃福州菜、性格直爽活泼的四川人对现有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和满足。生活本就是零散的碎片拼凑而成,而侯阿姨的每一张碎片都恰好“很好”。(学生记者刘凌 吴佳熠 林志仙)


李丹丹:烤盘饭香在良心

李丹丹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学生记者黄雯昊摄

“咱做人做事就是要讲良心,不能因为一些利益就去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这样咱自个儿心里也会不安。”这是李丹丹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李丹丹是东北人,年少时与丈夫相识相爱,并跟随丈夫到福建打拼。与温凉的黑龙江不同,福建气候湿热,炎热的天气与无法灭净的蚊虫让初来乍到的李丹丹难以适应,但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生活虽辛苦却也乐在其中。在被问到为何选择选择开食堂档口时,李丹丹说道:“开档口虽然辛苦,但是比较稳定,也不用与过多社会上的人打交道,和学生相处也简单快乐。”

清晨,天刚蒙蒙亮起,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李丹丹和丈夫就已经在起身赶往档口的路上。现将厨房进行每日常规擦洗,再对新鲜的食材进行清洗和切配,最后煮汤和制作饮料,忙完这一切便到了午饭的时间。“烤盘饭随意自选,米饭不要钱送二两菜,嘎嘎香!”李丹丹热情的吆喝和烤盘饭的香气吸引大批同学前来用餐。喂饱同学们的肚子后,下午两点,李丹丹才有机会吃上当天的第一口饭菜,但没休息一会,又要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晚餐了。

对于现在的工作,李丹丹说:“赚的都是辛苦钱,咱们家在食材选择上绝不含糊,所以成本也高,每份饭赚不了几个钱。”李丹丹家的饮料不同于别家拿果汁粉兑,而是用纯果汁调的,汤也是拿鸡肉和丸子煮的。“家家都有一个孩子,同学们都是离开家乡的孩子,当然要吃好一点,要不父母肯定心疼呀。”

采访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丈夫把档口收拾完毕,在不远处等着丹丹阿姨。夫妻俩一路说笑,两个人的影子被路灯拉长,在只有三两路人的校道上晃啊晃。(学生记者黄雯昊


李师傅:平凡得真味,烟火最抚“胃”

李师傅正在工作 学生记者陈慧婷摄

在福州大学铜盘校区的朝阳餐厅,菜品种类丰富,一楼有每日更新的基础快餐,丰富多样的各地特色小吃,二楼有朝阳餐厅推出的自选量贩档口。每天到食堂用餐,或许你会对叫号、吆喝、收银的档口老板印象深刻,但对隐于菜品背后的厨师知之甚少,比如自选档口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荔枝肉,就出于厨师李师傅之手。

为了方便工作,李师傅被安排住在学校的员工宿舍,他每天上午六点四十五分起床,七点准时到达食堂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是这学期刚来朝阳餐厅工作,但李师傅从事厨师行业已有十余年了。刚接触这份工作时,由于不够熟悉工作,也为了第二天不用在食材、菜品的选择上花费太多时间,他和搭档蔡厨师需要提前拟定好第二天的菜单。但现在,李师傅和蔡师傅已经不需要提前拟定菜单,二人相互配合,对于完成每日必做的主打菜、招牌菜,两位师傅已经游刃有余了。再搭配几道当季时蔬,便是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每天不一样的菜品样式了。

来自福州本地的李师傅擅长烹饪酸甜可口的福州菜,颇受同学们喜爱的荔枝肉也因此作为招牌菜,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自选档口。蔡师傅将肉块和土豆炸好制成半成品,李师傅进行调味、调色、翻炒,在两位师傅的通力合作下,质地脆嫩、酥香味佳的荔枝肉就完成了。根据季节和每日气温的冷暖,李师傅会把握好每道菜品最后出锅的时间,争取让同学们一下课就能吃到最热乎的饭菜。

“真正的成熟,是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现实。”这句话是李师傅的个性签名,他认为做菜不是自己的一项特长,只是他用来谋生的一个技能,每天工作近九个小时,虽然辛苦,但他安然接受现在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学生记者陈慧婷)


桃李园李经理:互动的美食,回家的味道

本网记者实地探访,与桃李园经理面对面交流  学生记者张宇涛摄

全国有上万家高校食堂,特色餐厅并不罕见,福州大学的桃李园餐厅便是其中的一家。不同的是,桃李园不靠华丽、前卫的餐厅装潢,也无需玉盘珍馐的润色,而在食堂的基本职能上另辟蹊径:在有限的供餐时间里,用令人安心的食材做好每一道家常菜,让在外求学的学子吃出家的味道。

“回家吃饭”是桃李园餐厅负责人李经理提出的经营理念。用搪瓷杯煨煮的土猪肉汤年代感十足;皮薄、馅足、汁多的“PG电子肉包”采用家常做法,用料实在,不添加任何膨松剂;年味缭绕着晶莹剔透的东坡肉,让人置身于团圆饭的餐桌上……这些都是桃李园的特色餐品,精心烹饪的食物里蕴藏着浓浓的情谊。

本网记者实地探访,与桃李园经理面对面交流  学生记者张宇涛摄

“桃李园用高品质的食材、精湛的手法制作‘PG电子肉包’,希望通过其出众的口味和特别的质感给福大人留下深刻的记忆点;‘福大肉包’的配方十几年不变,这是为了勾起历届毕业生在福大的记忆,让他们铭记与母校的情谊。”李经理这样介绍‘福大肉包’。

行色匆匆的学生走进桃李园,卸下沉重的书包,小口呷土猪肉汤,大口啃‘PG电子肉包’,暂时将学业压力放置一旁,在最松弛的状态下大快朵颐。来桃李园用餐好似回家吃饭。陈经理喜欢学生这样的放松状态,这也是她提出“回家吃饭”理念的初心。

除了为学生提供物美价廉的家常菜,陈经理还组织活动邀请学生与桃李园餐厅的工作人员互动,让学生和职工一起料理食材、享用美食。陈经理告诉记者:“美食为什么要互动?学生参与了食物的制作了才知道美食的来之不易,其乐融融的互动过程更充满了家的氛围。(学生记者敖嘉林 刘小路 谢洁寰)




上一篇:“铜”你一起,“旗”开得胜——福州大学迎来2022级新生

下一篇:【观察】今天,你的QQ群被刷屏了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