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随着互联网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网上购物的优惠手段不断增加,“薅羊毛”的生活方式也渐渐地形成一股风潮。

“薅羊毛”,原指穷人给富人放羊时,偷偷扯羊身上的毛占为己有的行为。近几年,这个词与网络环境结合,泛指人们通过商家、支付平台、银行机构等开展的一些优惠活动,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获得商品。

但,“薅羊毛”真的赚到了吗?真的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

最初,“薅羊毛”现象的产生仅仅是商家为提高商品销量,扩大知名度而打出的优惠策略,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以求达到加强宣传、薄利多销的目的。此时,消费者的“薅羊毛”行为对于买卖双方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消费者确实以低价购买到商品,店铺也达到了自己的销售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薅羊毛”渐渐成了一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薅羊毛”主体的数量渐渐增加。本着“不薅白不薅”的想法,“羊毛党”和优惠券“黄牛”开始出现,专门的“羊毛群”也应运而生。

当这个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漏洞和陷阱便有了可乘之机。商家抓住人们贪便宜的心理,暗中采取先涨价、再降价的做法,优惠后的实际价格比原价还翻了一番,消费者所付出的代价反而更加高昂;或是增加商品优惠的获取难度,例如要求填写众多没有必要的个人信息,再将其倒卖从中获利。消费者因信息的泄露而感到烦躁不堪、头疼不已,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相关个人信息进行诈骗,使顾客深受其害。

不仅如此,消费者自身也常常被眼前的“羊毛”吸引,抱着“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血亏”的想法大量购买甚至囤积,最终却发现大部分商品用不上时,才万般后悔、追悔莫及。实际上,此时顾客买的并不是所谓的降价商品,更多的是购买“降价商品”时的购物快感。单从商品本身价值与消费金额两者对比而言,消费者虽有所损失却毫无察觉,并且乐此不疲。

这种情况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人们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当商品价格远低于自身心理预期,人们的购买欲望常常就会飞涨。而正是这种贪欲和从众心理,促使人们不断去购买和消费,以至于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原先目的,得不偿失。消费者窃喜自己薅了羊毛,却不知不觉成为了被收割的韭菜。

笔者看来,“薅羊毛”行为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小小的抗争,但现实是,不断“薅羊毛”所累积的购买欲形成了上瘾机制,反而更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反制圈套。因此,提高自身判断能力,是正确“薅羊毛”的基础。消费者应当对自己的购买目的和实际需求保持清晰的认知,在繁多的优惠中擦亮双眼,才能在隐秘的“陷阱”中不受影响,才能在物欲的“洪流”中保持自我。简言之,分清想要和需要,理解可需和必需,是“薅羊毛”之前最重要的认知。

综上而言,“薅羊毛”的理想状态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共赢。愿商家认真研究利弊得失,制定适当的规则;消费者则保持头脑冷静,理性购物,共建良好的消费环境。

(805-3)

上一篇:长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起航正当时

下一篇:【观察】网课盛行,成就学霸还是造就学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