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一座神秘公馆意外出现,世间怪胎齐聚于此。而吸血男爵死亡的突兀警报,打破了狱中原有的秩序……请玩家选择你要扮演的人物角色。”

这是流行剧本杀《怪胎公馆》的开场。在类似的“本格推理”剧本中,玩家需要扮演不同的嫌疑人,判断自己是否为凶手的同时互相质疑、共同推理,最终找到真凶,揭开真相。

不同于传统解谜小说的侦探视角,剧本杀这一新兴的演绎式桌游将玩家拉进故事场景和剧情走向中,使之成为决定结局的关键性人物,其新颖的玩法吸引了大批青年玩家。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同比增长68.0%;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剧本杀仍然热度不减,逐渐形成线上、线下、网综全面发展的“剧本杀宇宙”。

那么,剧本杀何以“杀”敌出圈,成为桌游界的一匹黑马?

笔者以为,这与剧本杀自带的“烧脑”属性密切相关。从《名侦探柯南》到《查理九世》,再到近年大热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具有缜密思维和推理逻辑的侦探主角成为观众崇拜的对象。这样的“推理情结”衍生了一系列线下情景类游戏,如通过问答还原案件的“海龟汤”、合作解谜脱离险境的“密室逃脱”等。为什么推理具有如此吸引力?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研究人员约翰·库尼奥斯发现,人在“顿悟时刻”会使大脑内的伽马波异常活跃,这意味着此时人们体验到了某种快感。而剧本杀的演绎形式更能使人沉浸其中,专注推理,享受亲自揭露真相的畅快淋漓。

除此之外,剧本杀角色间的交互合作也弥补了“半熟人社交”的尴尬。不少卡牌游戏往往只能在熟人间玩得尽兴,但在剧本杀中,任意玩家间可以构建朋友、家人甚至恋人的亲密关系,拥有虚构过往的纠葛羁绊。这种“演绎交友模式”为推理过程增添了趣味和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让青年群体重新填补线下社交场景的空白——毕竟在剧本杀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然而,正所谓“物之新成,必有其瑕”,剧本杀风靡的同时也背负着无数的指责,其中对于其推凶、恐怖题材的声讨犹为激烈。“21岁男生玩剧本杀走火入魔”的新闻登上热搜后,再次引发网友对其负面导向的讨论。回溯潮流,其实对类似题材的质疑声,不只从剧本杀开始,早在暴力、恐怖游戏诞生之初便成为长久的议题。但一味批评甚至禁绝,绝不是诸类问题的最优解。

诚然多数剧本杀的“凶杀案”背景自带暴力元素,但实质上,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才是玩家沉迷其中、不分虚实的主要原因。如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苏衡所言,往往自身带有焦虑抑郁特质的人,容易被这种虚拟的成就感、刺激感所吸引。因此若将“走火入魔”的少年比作溢出来的一壶水,那么男孩的水壶本身便是将满的状态,不应过多苛责剧本杀。而行业要从中思考的,是如何考量玩家的“水量”并为之设计合适的剧本场景;如何磨平双刃剑的反面,使之加强正面导向;如何保障剧本质量,不为纯粹的感官刺激,在低俗、恐怖等层面裹足不前。而非生火加柴添水,让水满而溢。

综艺《明星大侦探》的某期节目中,充当“凶手”的撒贝宁最后将指认票投给了自己。他借此举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节目要宣扬的到底是什么?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只要足够“聪明”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剧本杀的背后有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靠新奇体验远远不够。玩家唯有理性待之,方能不为所陷;行业唯有不断思考,日臻完善,方能“杀”出重围,行得长远。

(804-3版)

上一篇:【观察】剧本杀:大学生的“社交新宠”?

下一篇:【专题】福州大学第五十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