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时在校园里关注别人的喜怒哀乐,记录别人的成长与烦恼。但同时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成长中的烦恼。他们就是校园里的学生记者。随着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校园记者群体中的一员,而且也正迅速成长为校园媒体主力。但据调查,在校园记者群体迅速发展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记者。在福州大学学生记者团成立25周年之际,本报特地做了这样一个专题,来探讨理工科高校学生记者的成长烦恼。

 

烦恼1:理工科,课业重,难有文字培养氛围

PG电子机械学院记者团团长朱丽上任以来,一直很头疼一件事,那就是没有时间来提高团内锻炼文字的氛围。据了解,工科类学院平时专业课学业很繁重,挤出专门时间来提高自身文字能力的机会不多,而走到学院以外去学习新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来,记者团内就难有文字培养氛围。

朱丽初高中时每天都有读 《意林》 《读者》 等杂志的习惯,但是到了大学反而没了时间没了氛围。“我有时间的话就会尽量看报看杂志,不想让自己成为单纯的工科女。”朱丽表示很无奈,工科学院大部分时间都是献给实验室和冗杂的数学计算,连周末都难以抽出时间,更别说找几个同专业的一起看报纸当文艺女青年了。“上次中青报的陈强

老师前来开讲座,但是很遗憾的是团里能去的只有一个人。”有的是鲜少有看报纸的习惯,甚至不是很清楚中青报的重要性,有的则是没有时间前去参加,于是这样培养全团新闻能力的好机会就白白错过了。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在努力做好学院新闻的前提下,积极带团员们去和校内外的优秀记者交流。”朱丽说,之后她会积极联系讲座培训,为团员创造提高新闻业务能力的好机会。

除了文字写作氛围难培养,学院活动的局限令稿子难以出新也是朱丽的一大忧虑。朱丽说,学院举办的一般活动都是常规的讲座、培训、小比赛等,因此稿子欠缺新意,受众有限。“活动内容重复单一,所以

也难以登上比较大的媒体。”朱丽希望可以想办法增加学生对校园和学院网站的使用率,让这些报道有人看,使传到学院网站的稿子有其存在价值。

对于校园记者的生存现状,本报记者在校内发放了76份问卷。调查显示,校园记者中56.58%是文科生,原因是文科院学生相对有文字功底且专业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投入新闻报道的时间较多。

文科学院经常举办国学、写作等大赛,吸引全学院的广泛参与,相对理工科学院来说,校园记者培养写作能力的机会更多。

“每年的汉字推普周是人文记者团最忙活的时候。”人文学院记者团的副团长张惠英告诉记者,汉字推普周兼具书画展和

手机微拍大赛等多种活动,是人文学院记者采访报道的好时机。同时,该推普周与省图书馆、林则徐纪念馆合作的校外专访活动“人文视角”,更是让人文记者团成员跃跃欲试。

谈起自己今年带的团员,惠英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就算有什么问题,也都可以很快矫正。”惠英说,一些小问题,比如稿件的格式、标题等,这些通过及时的反馈、提醒,都可以很快解决。记者走访发现,对于文科学院学生来说,记者工作也是日后的工作选择之一,因此团员都希望通过实践为自己日后打下基础。“孩子们都很积极,每次活动报名都有十几个。”这让惠英很开心。

烦恼2:专业路,新闻路,要如何选择?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加入校园媒体的学生记者,对记者这个职业都怀有一定的憧憬。但面对以后是走自己的“专业路”还是“新闻路”这个问题,每个人的选择不尽相同。

大学选择的专业大多会与日后的就业相挂钩,同时也要考虑到收入、社会需要等问题。因此,对于校园记者来说,兴趣和专业也会成为一种矛盾。调查中,88.24%的同学基于对文字或摄影的兴趣选择成为校园记者,但是82.35%的学生记者明确表示日后不会从事职业记者行业,其中55.88%的学生记者认为专业受限,并不合适记者的职业。

经管学院的陈同学就曾表示,虽然她自己是一名学生记者,而且对新闻也充满热情,但因为专业原因不会去当记者。她笑言,“当记者满足不了我一颗世俗的心。”

与陈同学不同的是,有人即使专业受限,也坚定地走着自己的“新闻路”。代国辉是厦门理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因为对新闻的热情和专注,他把大部分时间献给校园记者和校外媒体工作,有着丰富的校园记者经历。

代国辉是在大一加入学校通讯社之后才开始接触新闻的,从刚开始单纯的新鲜感变成喜欢上了记者的职业状态,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大一快结束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定下方向,打算以后从事新闻工作。他认为,记者重在实践而且对写新闻对文笔要求不高,于是,他大胆地做了从事职业记者行业的决定。

身为理工科学生,新闻和自己的专业完全不搭边。有一段时间,要进行采访和写稿,还要接触摄影,国辉忙得顾不上自己的课业,专业成绩不甚理想让他颇感沮丧,也让他看到了记者工作和自己专业在时间上的冲突在加剧。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重心放在新闻上,终于有了一番作为。现在,他是中国(福建)高校传媒联盟的现任主席。

代国辉建议校园记者,要脚踏实地地做实事。“我觉得,有新闻梦,得先了解当你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做些什么?考虑一下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然后再做决定。”

记者发声:烦恼?疲惫?它是青春时的启蒙

对于校园记者来说,跑活动采访发稿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35.3%的校园记者一周的采访写稿时间在6小时以上,其中14.7%受访校园记者表示时间甚至超过了12小时。

现在已经是人文学院记者团副团长的惠英回忆起大一时随学校去部队慰问演出的采访时,惠英就觉得当时真的是“累并快乐着。“那时候体验最深的,可能就是当记者的辛苦和紧迫感了吧。”

十一月份的天气,已经冷得让人直打颤,再加上要走山路,一个人出任务的惠英在慰

问演出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有点儿想哭了。“我在部队待了一整天,采访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拍照时因为胆小和角度问题,也老是出不了好片子。”惠英当时很难过,因为任务重,又是第一次出去,她感到压力很大。

惠英采访完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将近零点了。“因为那篇稿子要发外媒,所以我一回来就马不停蹄开始写稿子,整理照片。”一整间宿舍,只有惠英桌上的灯还亮着。当惠英终于点了邮件“发送”键,余光扫过时钟,“原来已经凌晨两点多了啊。”她起身上床睡觉,倒在床上回想起这忙碌的一天时,不禁又笑了出来,一瞬间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想起那天晚上,我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惠英说,在她眼里,校园记者也应当像社会记者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即使疲惫,凡事都要尽力做到最好。

熬夜写稿,采访被放鸽子,投稿被拒绝,几乎是每个校园记者都有的经历。因为是学生的身份,有时候上课,写稿,考试可能排满校园记者一天的行程。当繁忙过后,看见自己的文字成为铅字跃然于纸上,便是记者最轻松快乐的时候了。

当学生记者的收获不仅是行文方面的能力提高,更是培养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和对待工作的负责态度。“经常有机会采访优秀的学长学姐,从他们的经历中丰富了很多见识,看到很多自己缺乏的品质和精神。”经管学院宣传中心的吴巧燕同学表示当校园记者一年的锻炼让自己收获颇丰。

法制晚报记者王选辉把他的校园记者经历归结为“启蒙”二字。“青春时的启蒙,是认识最关键的一步。”他说,写作方式、逻辑思维、价值追求、公民意识的启蒙都汇集在这一段经历中。

(学生记者  张惠敏  钱懿  刘畅  刘剑威


上一篇:“三高时代” ,节约从现在开始

下一篇:高校车辆易丢失 PG电子推出失车招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