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已不经意间悄悄到来。2014年的逝去意味着大一的新生生活即将结束。在这近五个月的大学生活中,在大一新生与PG电子这半年的携手里,大家又有着怎样的欣喜或收获呢?
热爱我的热爱,追逐我的追逐
“心如止水三千静,繁华错弄百年身。从此如何世间事,默默无闻笔墨心。”
这篇《南希砚秋》的作者是来自中文系的2014级学生陈东。他的诗歌《扯草》在基础写作课上受到施文青老师的首肯;负责学科导论论文的赵映环老师在看完他的论文后不禁感慨,“若不是无意中翻到这篇文章,这么有内才的人就被忽视了。”
“对诗的热爱,似乎是每一个喜庆阳光的少年的天性。”他这样阐述自己与诗歌的结缘。高一时他曾有执笔的念头,却因为“对自身的认识,对周遭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概实在过浅”而作罢。而两年的高中文科岁月,忙碌奋斗的同时,灵感和经验却不断累积。他说,“这段年华,是我人生巨变的开始。”
来到大学,开启了新生活的同时,陈东也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熔铸在一首首诗词中。
“立志执笔春秋,是我承诺自己今生的誓言。我无论自由还是格律,十四行还是长篇,都在尝试着,努力着,我没有专业知识,但有一颗炽热的心。”“那些别致的风景,那些美好的人,那些浅浅的回忆,那些淡淡的忧伤,都是我不愿忽视的诗意。”在陈东的大学生活里,一篇篇充满感情和回忆的佳作不断诞生,诗歌成了他大学生活中亲密的伴侣。而大学生活也为他的回忆和情感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尽情抒怀、大展才华。
“我不是归人,我不是过客,我正来来往往地活着。”他在诗歌《榕城秋思》如此写道。这是陈东大学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一生追寻的目标。
社团的收获与选择
社团,想必是多数大一新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同学甚至参加了两个以上的社团;有的同学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两头跑。这其中,有收获,也有困惑。
来自经管学院的2014级新生王凯(化名),用“我觉得大学是进入社会的预热,应该多接触社会”来表达了他加入社团的初心。
王凯是校学生会外联部的一员。他利用周末时间同外联部的伙伴们去拉赞助,这是他第二次在外拉赞助了。“上次因为没有经验,在选择商家和沟通技巧上都有很大的问题,这次吸取教训一定会有所突破的!”经过简单的讨论、总结经验后,王凯和小伙伴们选择了距离PG电子较近的博士后广场的商铺并对其进行筛选。在遭到无数次拒绝后,终于为其部门拉到不少物资赞助。
王凯坦诚地表示,因为被无数次的拒绝过,自己有时候面对商家都不敢开口了。然而说起这次成功的原因,他总结道:“大概是因为脸皮厚了,敢于不断尝试,不那么害怕被拒绝了,沟通技巧也很重要。”
在外联部的锻炼让王凯受益匪浅。他认为,这些锻炼让他实现了自己的初心,并一步步的进步成长、收获良多。
2014级新生刘文(化名),是学生会和辩论队的一员。在经过近四个月的社团活动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放弃学生会的工作,留在辩论队。
在此之前,刘文的生活总是处于满满当当的状态。前一晚为了辩论又忙到凌晨的刘文只好在课上补觉,这让他有些内疚。除了辩论队,刘文也是校学生会的一员。“下午值班,晚上辩赛”忙碌的社团生活,在前几个月他也乐此不疲。
然而,某天晚上十点,打完辩赛的他一反常态早早睡下了。第二天一早,他也反常早起,不过却缺席了一堂公共课。他在电脑前把大学期间要完成的事情粗略地列了一张清单,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他决定顺从初心,重新平衡自己的社团和学习活动。
“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反思了很多东西,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学里最重要的依然是学习。我过得很忙碌,但没有因此感到充实。所以我停下来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学生会的工作,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我感觉在学生会并不能得到我想要的锻炼。而在辩论队,我虽然如鱼得水,但辩论队只占大学生活的很小一部分,不应花太多精力。”最终,刘文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放弃学生会的工作,留在辩论队。
刘文做出选择后,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和生活。对于未来,刘文感到如释重负并充满希望。
走出迷途,享受惊喜
新学期伊始,作为班导的陈小看着充满朝气的新生们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幻想的时候,她不禁回想起自己大一时的岁月。刚进大学的她,对一切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恐惧,她也曾感到自卑,但却以“我知道自己比别人落后,因此更加努力去追赶,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的热情,慢慢走出迷途,成为一名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三学生。
2014级的陈雨(化名),就是从先前的“忙碌”“自卑”中,慢慢以拼搏的热情走出迷途,尝到了惊喜的滋味。
陈雨是一名典型的文科生,高数一度让她感到压力和自卑。“迷茫的时候我最想找回的是高中时奋斗的自己。”陈雨担任班级干部的工作,也加入了两个社团,“忙碌”是她生活的常态。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的计划,陈雨获得了不一样的惊喜。
每天她都会计划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严格执行。每当认真复习时,她就会关掉手机、电脑等一些影响她学习的东西。对于陈雨来说,高数是她学习上的一大难关。“首先,我逼着自己正视现实,不要逃避。”而后,陈雨开始有意识地去学习、补课。“上课的时候,我会紧跟老师的步伐,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面对不懂的问题,我不再去逃避,而是积极地去问老师、问班里优秀的同学。大家也很热心地帮我。”而且陈雨一改以前周末“睡过半天,玩去半天”的状态,开始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为自己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时候会在图书馆或空教室呆上一天。她努力地刷题,渐渐有了奋斗的充实感,还有学业上的进步。
课余时间,除了学习,陈雨还阅读了许多书籍,并认真做好阅读笔记。一学期下来,她看了不少,也积累了不少。“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编剧,因此我自己看了许多关于影视鉴赏、编剧教程等方面的书,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此时的陈雨已渐渐走出迷茫,开始享受到改变的惊喜。
“在PG电子的第一年,我有种从漩涡走向大海的愉悦。”陈雨如是说。愿每一个人都能走出迷茫,感受惊喜。
五湖四海,包容成长
当陈蓉(化名)在入学前的暑假知道了自己的两个舍友都来自少数民族时,她兴奋不已并对此充满了期待。“我当时对她们的期待是她们可以教我蒙古语和藏语,然后我们可以和谐友爱地在一起。”
尽管来自三个不同的地方,属于三个不同的民族。但她们的生活差异并不大。“我们相处的非常好,从来没有过摩擦。”陈蓉很幸福地说道。经过这近一个学期的相处,三人早已亲如一家。她们周末有时候会约着一起出去玩,出去吃好吃的。陈蓉的空间上也经常晒出她们一同去游玩的照片。“两位少数民族姑娘人很美,又热情又善良。”陈蓉这样评价她的舍友。从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语中,都溢满了幸福的滋味。
在平时的相处中,三个姑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她们都喜欢听歌、逛淘宝。最近,她们还一起追韩剧《匹诺曹》,三人常常在一起分享着相同的爱好。陈蓉还学了几句蒙古语和藏语,也在和舍友的相处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陈蓉这么幸运。有的新生在与舍友相处中难免出现了一些矛盾。但经过误会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舍友之间比之前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王静(化名)的宿舍就是经过一段小插曲后,感情变得更加深厚、更能相互理解。
王静的宿舍有四个同学,三个南方同学,一个北方同学。这位北方同学是舍长。她心直口快,性格直爽,有时候说话太直接,不顾别人的感受。“有时舍友有事耽搁了错过了晚点、或者有什么紧急事情要通知,她的口气会不太好,显得有点急躁。”王静说。因为这个原因,北方同学和舍友出现了些矛盾,大家相处也尴尬了许多。
后来,大家想了一个解决办法——建了一个宿舍群。以后有什么通知或着批评就直接在群里说。“建了宿舍群后,大家说话也坦诚多了。有时候开开玩笑,气氛也就缓和很多了。”王静说道。
从存在矛盾、到大家想办法一起解决,王静看到了大家的成长和成熟。“这也是大学生活锻炼自己的一番经历吧。”王静说。“现在我们越来越能理解、关心彼此,感情也越来也深厚。”(学生记者 姚蕾 蔡毅君 许登歆 肖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