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别让最后一课,变成自己的文化停留在自己土地的,最后一刻。

一八七零年七月,普法战争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法语从此要被德语取代——一种文化的湮灭,一个民族自尊的消亡,多么可怖!如此,当想到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象,细思之下,不由担忧。

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几乎是都以人文类通识课的名义存在。这样一个定位,让大学语文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里显得很普通。大家心照不宣的是,但凡不是专业课,课程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心中降级,人文类课程还需再降一等——此现象源于实用主义思潮的泛滥。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文科”似乎恰恰被认为“无用”。

为了了解大学语文课的境遇,笔者查看了一份相关调查数据,在受调查的91所高校中,仅3成将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其存在价值甚至远远不能与充满国际化气息的大学英语相提并论。但笔者依然认为,既然是人文,既然是通识,大学语文的存在自有其意义。

也许有人说,从小到大,我们学习语文课的目的只在于让我们背会几句古诗,了解几位名家,等进入大学专业细分的系统学习后,语文便从此匆匆陌路。大学语文,便是走过场一般的存在。但是大学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名篇,背会名句那么简单。作为一门人文通识课,大学语文首先承担的任务就是人文精神的渲染和传播。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的光环;“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激起了青年救亡图存的热情。思想的先导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大学语文也许只是一眼寂静的清泉,但量变产生质变,长久积累下去,人文情怀在此中积淀,也可化为思想进步的基石。

毛主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此处即是承认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不该挥霍。而大学语文,就是这份遗产中的一小部分。大学语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缩影。在民国时期,语文不称之为语文,而是“国文”——国家之文,更能彰显语文的地位。若是遗落自己的文化,便是遗落了自己的根。
  虽然当今社会充斥的信息量已如爆炸井喷,但无论何种传播方式,最终都要依赖于文字。换句话说,文字依然是传播内容的核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基本的语感之外,更是培养中国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大学语文不是童蒙时期的 《静夜思》 和拼音,它更大的影响力在于塑造骨血中的中华气质和民族意识。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活动场所,中华文化在其中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重视大学语文,培养每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力,“中国梦”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腾飞。
  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也应反思自己为何处境如此尴尬。不再留给学生枯燥无趣的课堂,而是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素质,选用名师;开创特色授课方式,选用有趣新颖的教材;课外多开讲坛讲座并将生活热点融入语文学习中种种,会否将语文课程从边缘化炒热,回归中心?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我们国家的文化。如今的世界多元化格局逐渐深入,文化多元化步伐更是不曾停止。只有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将单独的麻绳拧成一股,才能更大程度彰显文化的核心竞争力。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我们又终将走向社会。大学语文课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文化关节,打通关节才能全身清朗。(作者:学生记者 韦文语

上一篇:【观察】疫情过后, 你更孤独了吗?

下一篇:【专访】ASC超算代表队:实现从“ 0”到“1 ”的突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