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中略带几分爽朗笑容的表情是李晓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从他谈吐中透出的从容与自信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十载佳绩,源于对兴趣的执着现任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的李晓老师本科时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这就意味着他比其他学生多了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高考时报考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他,在面临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时,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按李晓老师自己的话说,“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对高分子材料很感兴趣,决定以后要到高校边搞科研边教书,所以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这一路走得很坚定也很顺利。”
正是出于那份对高分子化工专业的喜爱与对教师职业的执着,1998年从浙大毕业后,李晓老师走上了PG电子的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十余载。
多年的教学使李晓老师形成了“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教学理念,他解释说:“教学与科研应相辅相成,一个大学只注重教学不搞科研,永远无法提升它的知名度,也就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师生,而只搞科研不注重教学,那就成了‘中科院’,而不是培养人才的大学。”很多老师也都晓得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做到二者兼顾且皆有所建树,其实是一件难度很高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事,在这一点上,李晓老师也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但这么多年能一直坚持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对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浓厚的兴趣。
学生心目中“厉害”的老师在同学心目中,李晓老师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诙谐地称在课堂上只要他的眼睛扫到的地方,在打瞌睡或是聊天的同学都会吓得乖乖听课。
由于化工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李晓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要求尤为严格,“我布置的任务他们一定要完成。在实验室如果他们犯一次低级的错误,我能原谅,如果他们再犯或是反复问同一水平的问题,我就认为他们没有对问题进行思考,课后我会很严厉地找他们谈话,对他们寄予的期望值越高,我找他们谈话的次数越多。”
谈到期末考试,李晓老师显得更加 “绝情”,“期末我从来不给他们复习,也不给他们划重点,该讲的我课上全都讲了,平时你们如果认为自己学得好,可以不来听我的课,但是不努力想来我这赚学分绝不可能。”
正是因为李晓老师的“厉害”,初次接触李晓老师的学生对他严肃的表情和教学上的一本正经心存几分敬畏,但随着对李晓老师理解的加深,同学们发现其实李晓老师是一位带有几分幽默的值得信赖的老师。李晓老师说如果学生在实验上存在疑问去找他,“只要实验室还有空间容纳他”,他就一定会亲临现场指导。除了学业上的问题,同学们在找工作,转专业甚至是感情方面有问题时也都会找他帮忙,倾听之余,李晓老师大多会给出合理的建议。
每当自己的学生取得成功时,李晓老师都比学生更开心。去年他指导的本科生在第五届 “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赛后同学们都在为没拿到金奖感到遗憾,而李晓老师却说能看到自己的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他比学生更满意。他说:“一些老师担心学生会超过自己,其实看到学生超过自己才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也是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比起一些其他优秀教师走的“朋友型教师”路线,李晓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关爱更似“严厉的父爱”。
生活中的李晓老师是一个乐观而并不外向的人,他说多年从事教育工作让自己变得有些 “书生气”,平时的自己也保持着课上的那份严肃,有话直说,从不拐弯抹角。
工作上李晓老师特别强调团队的凝聚力,“一个人想办成一件事很难,所以我们做事都是一个课题组一起做,凝聚力非常重要。”而在团队中,他总是扮演着“老实人”的角色。有些事情原本他可以让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一起分担,但采访中他反复说道:“大家都很忙,每个人都有很重的科研任务,还有一些老师在读博士,既然大家都很忙,那怎么办呢?只有自己再忙一点了。”
当谈到兴趣爱好时,李晓老师说:“我以前喜欢打打乒乓球、篮球之类的,不过现在工作这么忙,好像已经让我变得不能有爱好了。”(轻松地一笑)说罢,他从上衣口袋中取出一张安排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10天内必须完成的事情: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论文、国家基金项目、亚洲交流会……哪一件也不轻松。他接着说:“其实处理这么多事也没什么秘诀,就是多花时间,尽量做得细致,反正做得不好也要被退回重做,还不如一遍做好。”正是对待工作踏实的态度与能出色完成任务的自信,使得每次提到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李晓老师总能用从容的表情对待,他说虽然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但在压力特别大时,他偶尔也会去散散步,或者约朋友一块去K歌。
采访结束时,李晓老师的手机响了,是工作上的事,他又必须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他总说自己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但他嘴角边时不时浮现的淡淡的微笑,总让人感觉答案就藏在那淡淡的笑容中透出的几分自信与从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