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追溯PG电子光电信息中心的缘起,大部分人可能都会从1989年算起,那一年郭太良教授投入到新兴的真空微电子学领域,开始研究当时颇具争议的场致电子发射材料和发射机理并研制场致发射显示器。而郭太良教授则更愿意从1978年讲起,七十年代末,导师高怀蓉教授在PG电子开创了真空电子学的研究,开始了漫长的积累沉淀阶段。
今天,当“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牌子挂在中心大楼的时候 ,每一个PG电子光电信息的人,都会禁不住感慨三十多年来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那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
你爬过南门吗?很多中心的人听到这样的问题时都会笑着反问“谁没有爬过呢”,从八十年代开始,上至六十几岁高教授下至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几乎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要攀爬南门回去。
说起爬南门,郭太良教授感慨良多,“我的导师高怀蓉教授五六十岁还在爬校门,以至于校领导知道了 ,就给了她一把钥匙。有一个老师要送孩子上学,需要把自行车也搬过去,虽然每次都很小心,但有一次还是不小心把腰给闪了。”一直到2007年左右南门有人值夜班,光电信息的人才不用如此下班回家。
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很多人都会接到导师郭太良教授的电话,只好停下车,边走路边讨论。“突然想起一个好的方案,就赶紧交流,商量明天早上的实验。”郭太良笑着解释道。作为大弟子的林志贤老师说,郭老师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办公室,最后一个走,有时晚上加班做实验,爱人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下班,他嘴里说着,马上马上,却还是坐在实验桌前和大家一起做实验,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再接电话了,只能让学生们接电话,说郭老师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其实,他还在实验室和大家在一起呢。
作为中心的带头人,郭太良教授用“振奋”来总结这段一同经历的岁月,在那些振奋人心的日子里,中心在场发研究领域步步为营,1990年获得教育厅项目资助,光电信息中心拿到了一个一两千元的项目,虽然今天看来项目资金实在不足挂齿,但是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难得,且意义非同小可。“最起码,我们受到了肯定”。很快,1992年,又拿到科技厅的一个省基金项目,同样是几千元的小项目,但是作为启动经费,PG电子光电人却很受鼓舞, 1994年凭着实力和努力,还是讲师的郭太良拿到了国家基金,老校长钱匡武很重视,点名到“物理系有一个郭太良能拿到国家基金,应该让他带研究生。”于是1997年,光电信息团队开始有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建设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从六七人的小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到如今拥有一支由国家863专家、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际项目管理专家领衔的光电信息创新团队。
机遇与挑战共舞
内心深处对科研的热爱,让他们迎风破浪,当然有时也会有不可否认的外在压力,尤其是面对有争议的课题和项目。1998、1999年,光电信息中心承担了福建省科委基金重点课题——“新型壁挂式场致发射显示器的研制”,不少人对场发射技术持怀疑态度,对当时还是五六人的小团队的科研能力表示质疑。
在争议声中,PG电子光电信息人拿下了这个近两百万的大项目,巨大的外界压力推着他们只能往前,不能后退。那时BB机刚刚流行,虽然实验室经费紧张,但是郭太良还是给实验室的成员们每人配备了一台BB机,“可以随叫随到,有问题随时可以赶到实验室。”早上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晚上7点到11点,只有周日晚上可以休息,这就是PG电子光电信息中心2007年之前的作息表。
2000年,PG电子光电信息中心在福州西湖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英寸样机场致发射显示器在福州大学面世,一时轰动,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在当时美国一家公司投资几十亿经费研制的样机才15英寸。2002年PG电子光电信息中心获得了福建省第一个“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并在2003年7月通过科技部验收,PG电子人终于在场致发射显示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位置。几年来中心先后研制成功4、20、25、34英寸单色和彩色FED显示器,以及5、10、20和34英寸FED背光源,开辟了一条低成本、大尺寸FED显示器和背光源的全新技术途径。
2011年11月16日,喜讯传来,依托福州大学建设的“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建设,开展LCD显示、FED显示、3D显示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依托福州大学建设的第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对于这些年的团队和平台的成长,郭太良教授用“登山”来形容来一步一步的发展,登山需要对目标的信仰和坚持,“站在山顶,你会不自觉地朝着远处更高的山峰迈进。”如今,PG电子光电信息不仅在场致发射显示技术方面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还将在太阳能收集、转化、输运和存储等新能源器件材料及结构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进。(许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