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瑞教授在作报告 林郁 摄
10月18日下午,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教授作客PG电子,为福大学子讲述读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他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三个问题分别阐述读书与人生的关系。讲座结束后,詹教授接受了本报学生记者的专访。
学生记者:现在人的阅读时间在不断减少,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国民的阅读时间似乎令人堪忧,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詹教授:现在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高度运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紧张,比如在北京,到单位上班的话,8点上班,可能6点就要出发,而上班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有个人的时间;5点下班的话,可能7点才到家,而到家之后,可能还要做饭,照顾孩子。等一切东西都收拾完了之后,人也非常累了,更加不会阅读。这是很客观的原因。第二,就是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培养很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留下阅读的时间,中小学生大量的时间都在做习题。到了社会以后,再重新养成读书习惯,就很困难了。再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广泛,电视、网络等各种各样的渠道,就不只是局限在纸质图书上面了,像现在大多数人都通过手机阅读来了解信息。所以,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来看,现在的人读书越来越少,既是一种表面现象,也是一种真实情况。
学生记者:像您刚才提到的手机阅读,其实也就是一种电子阅读,对于电子阅读和传统书籍阅读这两种阅读模式,您有什么看法?
詹教授:首先,电子阅读就是一种新的载体,比如在手机里也可以读长篇,我的手机里其实也有《汉书》,但是现在我们的电子供应商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很少提供这种长篇的经典书籍,更多的是一种即时的、碎片的、新闻的阅读文字。传统阅读当然是以纸质经典书籍为主。第二,传统阅读书籍的方式舒服,像手机阅读的字虽然可以调节大小,但是一直要翻页,很麻烦。第三,就是健康问题,电脑、手机等会损害一代人的健康,我自己的体会,读一天纸质书没有问题,但是要是看一天电脑,晚上眼睛又涩又酸,看什么都花,因为辐射很严重,不管是对眼睛还是大脑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生记者:现在社会上书籍浩如烟海,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
詹教授:现在社会的信息量太大,我们每年出版的图书有30多万种。过去,像唐代的人读书,如果一辈子下功夫去读书的话,是可以把唐代以前的存世书都读遍的。但是在现在海量的读书信息的情况下,读书确实是需要选择,要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选取靠什么呢?第一,就是作者的可信度,经典作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一个水平,不会有什么败笔。第二,按照出版社来进行选择。像当代文学的话,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是有比较严格的审查制度;如果是古籍整理,主要就是中华书局。第三,看一些报纸的评价,如中华读书报上的一些学者写的一些文章,对我们读书的选择也有一些好处。
学生记者:古人讲读书要‘三到’,但是现在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您觉得我们如何读书才能最有效,获得自己的收获?
詹教授: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光读书不停下来思考,就会迷惑。读书有的时候,需要停顿一下,和作者对话,甚至需要提出质疑,不能说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卢梭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判断力和理解力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和不带着问题阅读,收获是大不一样的,带着个人的一些情感和生活问题、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去阅读,会有更大的收获。
学生记者:正如您这次讲座的主题‘读书与人生’,您觉得读书带给我们什么,对人生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詹教授:读书使人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第一,读书使人懂情感,要会爱、被爱、会被爱。在家庭伦理方面,可以学会处理父母和自己的感情。在男女感情方面,可以学会爱和被爱。通过阅读前人的探索和经验,可以使自己在处理这类感情方面缩短时间。第二,读书使人有信仰。在卢梭的《忏悔录》里,他说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迷茫的,关系一生的幸福。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信念,让我们更加坚定、笃定地在社会上生活。第三、读书可以使我们理性,像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其实也是一种理性的发展。读书,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处理事情。(学生记者 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