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PG电子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人物 > 正文

据爱思唯尔2015年2月2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数学领域入选者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陈凤德教授。
    腼腆、搞怪、健谈……在见到陈凤德教授之前,我们从未想到过这样的词会集中在同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身上。“不好意思,最近都是在家搞科研,办公室都积了灰尘了。”边说边用纸巾擦拭桌子,“办公室椅子不够,要不坐桌子上吧。”初次见面,陈凤德教授就很热络。在采访过程中,时不时用电脑向我们展示自己的论文和正在研究的方向,期间我们清楚地看到电脑键盘的磨损痕迹。

天道酬勤 在未知中杀出一条血路

谈到早年的求学经历,他坦言,从初一直到高二的成绩都不甚理想,“总是在班级的倒5名。”然而人懂事往往是一瞬间的事,高二时父亲旧病复发,家庭的欠债累累, 让他意识到只有考上大学一条路可以选择,发奋图强的他成为屏南二中89届唯一一个考到宁德师专的学生。1996年他又以数学类第一的成绩经
由老师推荐成功考取PG电子研究生,最终圆梦北大博士。
  与陈凤德在学业上的不断追求上进相对应的是他的学术道路上不断获得的佳绩:在读研时,他就已经发表了近10篇论文。2002年,从北大毕业后回到PG电子进行科研工作,选择研究生物数学方向的他,从2004年时第一篇论文被SCI源刊录用,到现在的成为爱思唯尔“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数学领域的入选者,在反馈控制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这一领域, 从SCI数据库中查出的高被引的25篇论文中,华人占11篇,其中陈凤德一人独占6篇。
  然而,当初选择研究方向时,陈凤德也产生过诸多困惑。是沿着北大博士论文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还是沿着硕士论文的方向做文章?还是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生物数学?最终,他下定决心从兴趣出发。但这是一个逐步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快速出成果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生物数学方向日后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他心中没有把握。当他的第一篇论文被国外的 SCI 源刊录用了,那一刻,他知道,“芝麻终于开门了”。
  凭借着个人的毅力与兴趣,陈凤德从未知中提刀破斧,在国际上为福建的生物数学杀出了一条路。在他的带领下,福建省的生物数学研究从一片空白到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他在生物数学领域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十年磨剑 十三年的学术之路

他打开电脑中的文件夹向我们展示他现在的研究项目,三类合作种群模型动力行为研究和生态系统的三类反馈控制策略研究。
  “人类干扰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这便是反馈控制。我们希望和生态界和平相处,但也有可能会由于人类的干扰而加速生物种群的绝灭,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大致就是用理论形式去推算这些过程。”他耐心地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我是渴望我们工作被生物学界认可的,能被认可才能说明我做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从2002年在福州大学组织学术讨论班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春秋。“讨论班刚刚组建起来的时候,班里的研究生们还多半是从其他老师那 ‘抢来的’。现在回看,讨论班变化真的太大了。”说到这些年亲眼所见的变化,他略显兴奋。“讨论班创建至今,已诞生了三个教授和许多副教授,这说明我们讨论班是有成果出来的。”从讨论班成立以来,每周一次的会谈就从未停止过,探讨研究方向,研究最新的国际动态。他打开名为“个人奋斗目标”的文件夹,里面从2004年至2015年,从1月到12月,从1日至30日上千份文件里,记录着他每日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今天要研究和讨论哪些论文”“今天要花半个小时陪儿子”“今天要找某位研究生讨论毕业论文”……横跨了13年的文件夹有力地揭开陈凤德在PG电子的学术研究之路。

科研之路 梦想在上孤独在下

“其实,我觉得我的科研道路应该叫做梦想在上,孤独在下。入围高被引学者的论文,其实主要是2006年—2007年高产时期的论文,之后成果就很少,但是我一直在硬撑着, 这些年的人生过得其实很郁闷。”“28岁到45岁是搞科研的黄金时期,而除了开始的几年有成果之外,剩下的这近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内心其实是很失落的。”然而,陈凤德教授形容自己是“疯狂而又斗志不灭的人”。“去年看到我的研究成果被引用那么多次,让我重燃信心,我愿意重头再来。”
  他觉得自己是个很拗的人,有点儿做学术的固执。“情商不高,也没什么朋友,搞科研,社交圈也必须小,不然容易分散精力。”陈凤德笑谈到,“平时也没什么别的兴趣爱好,学术成果就是我生命的存在感和幸福的来源,其实是很孤独的,但是我享受这种孤独。”
  问及今后的打算,他还是憨憨地一笑:“我就希望能通过讨论班的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在国际上都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我们福州学者在生物数学方面的工作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生物数学方向上做到顶尖,让国际上的学者跟着我们跑。”(福州大学学生记者团 陈梅 蔡舒戎 余梦圆)

上一篇:【研究生风云人物】董书暕: 这是一个创新比创业更重要的时代

下一篇:【学子风采】自强之星林毅: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