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PG电子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人物 > 正文



伍宇翔,1983年7月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现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


他是大家眼中的“活雷锋”,他从来不提自己的困难,也不求回报,总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别人;他曾是支援大西北的热血青年,将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上;他是学生眼中的“伍导”,他是驻扎在基层的挂职干部…...

伍宇翔的衣服都是泥巴沫子,脏得看不出本色,皮肤晒得黝黑,眼睛有些浑浊,似乎还有点肿。

 “我就带了短袖和便裤去了哩,泉港风大,夏天天气也热,洗洗搓搓就干了,方便!”

伍宇翔本科是在兰州大学读的,西北地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实干精神在他身上找到了阳光和土壤,他常常回忆起在大学的日子,除了学生干部要忙活的事情,其他问题只要逮到机会让他晓得了,二话不说就要撸起袖子拿起家伙,像风一样和着西北漫漫黄土而去。大学同学宋唯说,他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工作热情从未减退,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2005年,他成为福州大学的一名辅导员,也把从前的实干精神带到了这里,种在PG电子“三种精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泉港校区的拓荒者

福州大学泉港校区从2014年开始建设, 2015年,工程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急需学院安排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工作。敌不过那种干劲儿,伍宇翔主动请缨,在学院安排下他加入泉港校区筹建联络组,在继续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校区建设的相关工作。

作为一个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开始他就碰到了问题:不懂基建,看不懂图纸,没有做过招标采购工作,是个十足的门外汉。怎么办?“学呗!”他一边拿起书本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建筑图纸、绘图软件、招标采购知识,一边主动向工地的工人请教。有时候事情比较紧急,因为听不懂闽南语,他急得直抓头发,一只手抱着记录本,另一只手拿起手机打给会闽南语的朋友,让朋友在那头翻译成普通话,他在电话这头记下来。

为了方便工作,伍宇翔自费购买了一辆电动车。电动车短短一年时间便因过度使用而更换过电瓶、轮胎、刹车片。7、8月份的校区工地无遮无挡,十分炎热,他随身携带正气水,每天清晨,他便头顶草帽,腰间别着对讲机,骑着电动车在工地上穿梭,被人戏称为“包工头”。他喃喃自语:我这“包工头”责任大着呢!

尚未硬化的道路上,天晴时灰尘漫天,下雨时泥泞不堪。不止一次,他摔得满身是泥,有一次,他赶着去办公室写材料,晚上路黑又是泥泞路,一不小心鞋子就陷进去了,他用力一拔,没想到翻了个大跟头,他却不管不顾,用袖子擦擦脸上的泥巴和汗水,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坑赶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工期是不能等我们的,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来休息,没做完也不安心。”

“图纸上是一回事,实际建设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专门挑下雨天、台风天等极端恶劣天气去扫楼,13栋楼,冒着大雨一个一个房间查看,着实要费上一天的功夫。发现楼道走廊没有排水槽、学生宿舍插座方向装反了、教室窗户玻璃没有稳固等问题, 就要马上和工程方沟通, “从规划到图纸再到落成,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小到一个插头,大到一整栋楼,有什么参数要改,有什么设施需要增加的,怎么样让它在使用的时候真正契合师生的需求,不及时发现,会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麻烦。”

随着校区建设的推进,与泉港区各部门的联络、协调工作日益增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把自家的私家车开上了工地,车钥匙直接扔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只要有工作需要,大家随时都可以借走。三个月不到,车辆的里程就超过了一万公里。在校区工地上,他的车已不止一次的发生过陷车、爆胎等故障,连工地上的工程师都不禁感叹说:“别人是公车私用,小伍同志倒好,私车公用。”

驻扎在泉港校区一年后,2016年9月校区终于投入使用,第一批学生顺利入住泉港校区。在学生入住的前几天,伍宇翔和小组成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检查了很多遍,但还是不放心,就怕发生跳闸、停水停电等突发情况,为此他们从区政府借来了临时发电机,联系大桶水公司,给食堂下达“死命令”……“我们就是想给学生们一个好印象,这里虽然没有本部热闹,但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宇翔他们做的事情是很琐碎的,但是缺少了他们的工作,校区建设一定不会这么顺利,他们把基层工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抛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是泉港校区的拓荒者。”学院的岳志强书记说道。说到这,伍宇翔抓了一下衣角,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我们只是这支队伍的普通一员,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学生心灵的“摆渡人”

伍宇翔和大多数的辅导员一样,每天的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工作展开的。工作十三年以来,他的热情从未有所减退,始终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力投入其中,乐此不彼。他常常白天在办公室处理校区建设事务,晚上召开团委学生会会议,会后又和学生谈心到深夜,第二天继续精神抖擞投入新的工作。

他开得起玩笑,学生经常把他制作成表情包发到群里,他也不介意,还把这些表情包收集起来自己用,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和学生拉近距离的方法。

石油化工学院的学生刚到泉港校区的时候,心理需要一个过渡期去适应。学生一有什么事情想找他倾诉或者吐槽,如果在旗山校区,他也二话不说,尽快赶到泉港。学生有时候郁闷起来要讲好几个小时,一直聊到凌晨他也不闹心,只是静静地听着和点头,了解问题后,给学生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过后还不忘给学生反馈。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学生口中的“伍导”、“伍大大”,他调侃,“可惜了不是影视的伍导,不然这些娃可就是我粉丝了。”

两年多下来,伍宇翔往返福州和泉港的里程大概有五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同事何杰老师说,“他经常回了福州也不回家,特别是校区建设那会,三过家门而不入。招聘会带队回旗山校区的时候,我们让他回家休整,他倒好,转身就和学生一起回泉港了。然而伍宇翔的想法却是:和学生们同吃同住,让他们时时刻刻找得到我们,学生们才会更快适应新校区的生活。

实际上,从2005年到现在,几乎每一届学生他都是这么爱他们的。他的qq上已经有2000多个学生好友了,“伍导,我考上研究生了!”“伍导,我通过面试了!”像这样的对话经常闪烁在他的对话框里,学生乐意把自己的点滴进步和他分享,他说这是做学生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在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欢送晚会上,他和学生一起表演手语节目《和你一样》,下面一片欢呼,他边比手语动作,边在心里想:在他们永生难忘的毕业晚会上,即使要画上句号了,也要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 他经常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说,你们每个人把简历做好了可以给我过一遍。学生们也信任他,常常来到办公室和他交心,一份简历他要改上十几遍才肯罢休。


除了学生工作和校区建设,伍宇翔还在两次基层挂职期间做出了很多成绩。无论是帮助提高宁德古田县委宣传水平,创办《古田青年》杂志和建设新媒体,还是如今还依旧红火的泉港区青年党员志愿服务队,他就像一枚螺丝钉,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基层和青年当中。


上一篇:【学子风采】刘宇娟:我想成为上前线的特种女兵

下一篇:【师者】邱挺:从小塔到大塔的化工王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