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的话会像火种,遍簇蔓延,即便有可能熄灭,也总会有人重新点燃。”乐观开朗的念可薇在其推文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引人深思。
念可薇是福州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社工专业研究生,福州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于2014年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在2019年3月26日成功捐献,是福建省首位在读女研究生造血干细胞捐赠者。
作为高校在读研究生,念可薇的善举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体现了青年学子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怀。她的举动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骨髓捐献事业。
“我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从去年12月接到中华骨髓库成功配型的通知到实施捐献的这几个月里,念可薇因为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会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犹豫过要不要告诉父母。最后她决定还是要让父母知道,“我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在“高配型”结果出来之前的一个多月里,为了得到父母的支持,她做了许多努力:查阅无数相关文献资料、寻找以前的捐献案例、询问血液科医生……
初次告知父母,她并未得到支持,但念可薇没有放弃,“我的父母是开明的,他们的态度并非不可逆转。”了解女儿的想法后,她的家人也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骨髓捐赠,最终,念可薇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根据中华骨髓库总库管理中心统筹安排,2019年3月26日,念可薇在协和医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为挽救远方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捐赠了造血干细胞。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很伟大的,因为担心我的身体,我母亲甚至还想替我去捐赠。他们在了解骨髓捐赠之后,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陪伴我成功捐献,直至现在,他们很骄傲地认为我做了一件很好的事。这种彼此理解和成长和分享的过程,意义重大。”采访后,念可薇向记者说道。
“希望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
当记者问及她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的看法时,念可薇说道:“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就是完成了一件社会工作,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得到了成长。社会工作秉持一个理念‘助人自助’,我们去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这正如念可薇在其推文中所写,她并不觉得自己称得上伟大,只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同时她也向记者介绍到,成功捐献让她有了一个契机逐渐深入了解了中华骨髓库的现状,知道目前入库的志愿者中占比最多的群体,其实不是我们大多数认为的大学生,而是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原因是学生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例如父母的不理解、自身意志力不坚定、知识漏洞等。
“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消除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恐惧。”因此,她用vlog的形式记录了自己捐献的全过程,想让大众知道,捐献并不是大家印象里的“敲骨击髓”,也没有所谓伤筋动骨的后遗症。
她的推文在新浪微博的转发高达一千六百多次,其中包括了各大红十字会,更有人受她的影响,对捐献骨髓有了新的认识,她深刻地意识到亲身经历对大众而言更有说服力:“如果有更多的捐赠者站出来,以真实感受普及捐献常识,就会有助于公众消除恐惧和误解。”她说,“希望有一天,受众不是带着对骨髓捐献的误解去钦佩我们,而是觉得‘原来骨髓捐献是这样的我也愿去尽一份薄力’。 ”
从一而终公益者,实事求是媒体人
问及念可薇对公益的理解,她回答道:"我就是一个小人物,而如果每个渺小的人都愿意献出自己小小的一份力,对于受助者则是巨大的馈赠。"
骨髓捐献的过程,让她明白小人物的力量,念可薇坚定而自豪地表示,未来她将继续传播自己的公益正能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服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
当谈到在公益事业中志愿者最应该做什么事情时,念可薇沉思了一会,坚定地回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要从一而终!"她希望每一位志愿者都不是抱着从众的心态,不能只是形式化的“点水式”公益。正如骨髓库中的一句话"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每一个入库的人都应该想好了再做出决定,如果有可能配对成功,那么应在自身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去捐献,要是在配对成功后退却,无疑是对患者的又一次伤害。
但很多时候,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原因会阻碍我们的选择。有不少读者在微博上私信她,其中也包括配对成功的志愿者,他们向她讲述他们的故事,她感叹道:"原来每个人的处境是那么的不同,会产生那么多的无奈"。念可薇向记者举了不久前由于一位志愿者的悔捐,引来了无数谩骂和抨击的例子。现在的部分媒体,往往只关注于事件的局部,然后进行放大加工,使舆论呈现“一边倒”的形势。这让她从中收获了对于"媒体人"使命的启发。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作为全媒体文字中心记者团一员的念可薇,在本科阶段一直想成为一名记者,她表示未来比较向往媒体工作。通过这次的亲身经历,她不仅了解骨髓捐献,更了解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念可薇表示:"今后从事媒体工作,我将秉承客观真实的态度,争取多方面、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以从一而终的心态参与公益,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媒体作用,这是念可薇在这次经历中的收获。这种精神力量,让她坚定信念,大步向前,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