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PG电子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人物 > 正文

 

他是中国遥感科学领域的辛勤耕耘者,在中国大陆学者少有的被世界认可的遥感指数中,他一人就占了三个。其中的遥感水体指数,已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水体指数。在《遥感学报》创刊34年之际,他的论文以1385次被引用量列《遥感学报》高引论文榜首。

他是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徐涵秋教授。三十年来,他卯足了劲儿,在遥感科学的泥土里耕耘收获。

在科学研究上,他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在同行看来,徐涵秋是“遥感科学的精神贵族”。他不在乎每个科研项目的级别高低、经费多少,而是同样把它们做好,做出成果来。“成果和经费并不成正比关系,有效的时间和精力才是科研的宝贵财富”。徐涵秋语重心长地说道。就项目和成果而言,他更看重后者。他潜心研究,持续地研发创新遥感数字影像处理的技术。

论文求质不求量的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他先后有2篇中文论文3次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多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也曾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

几十年来,他从未放缓追求科研成果的步伐。他先后提出三个闻名于世的遥感指数:水体指数MNDWI、建筑用地指数IBI和不透水面信息指数NDISI。

其中,MNDWI指数发表迄今已有14年,虽“后辈”频出,但仍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水体指数,代表论文已被SCI引用超千次,且逐年上升,2019年当年就超过200次。MNDWI已被Nature、Science、PNAS等论文和中、日、美等国的机构应用于全球水体制图,被著名的ENVI遥感软件采用作为水体信息处理的唯一标配指数。他提出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被国家环保部和国家住建部采用,作为衡量城市热环境的唯一指标,获得了官方权威的认可。

 “科学研究要瞄准国家建设,论文成果要接地气,才会体现价值和意义。”徐涵秋说。

在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徐涵秋在国际建筑环境类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雄安新区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雄安新区仅公布的“人口规模和面积”这两个指标,利用遥感热红外技术预测了未来新区建设对区域温度的潜在影响。论文发表不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致函徐涵秋说:“徐老师,我们目前正在组织制定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您的研究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谢谢您!”

徐涵秋还为城市的生态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福州市近20年来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加剧,从原来非火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三大火炉之首。徐涵秋为此上书福建省领导,得到省委常委的重视和批示,福州市就此开展了系列项目治理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徐涵秋担任了多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那段时间常常奔波在外。通过一系列的治理,福州市从2018年起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一定控制,2019年已不被列为火炉城市。很多人都夸他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此外,福建省的两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的“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也都离不开徐涵秋教授的辛勤付出。为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泰宁县授予他“荣誉市民”的称号。而泰宁县也乘着“申世”的“东风”,在此后几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三尺讲台至祖国万里河山,都挂在徐涵秋心里。 “教师不能仅仅依赖教材,要结合学科前沿,给学生带来新的,和时代相结合的知识。”他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才能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上才会有丰富的案例,而不是依赖教材一讲到底。

徐涵秋不仅在课堂上爱“较真”,在带学生方面也“斤斤计较”。给学生改文章,他至少要改三遍,小到标点符号,大到逻辑和专业问题;他的学生要想顺利毕业,论文必须发表在国家级及以上的刊物。 

2010届的黄绍霖保研成绩第一名,却放弃了去更好学校的机会,而选择跟着徐涵秋,他说,“选择徐老师,不仅是因为他的科研态度和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还会教我们怎么做人。”

而像黄绍霖这样放弃保研到985高校,而选择徐涵秋的学生有很多,他们都是徐涵秋的“心头肉”。徐涵秋不遗余力地教他们知识做研究。学生们也很争气,在学院研究生国奖人数榜单中名列前茅,在各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中基本都获得一等奖。迄今为止,他所指导的近70名博、硕士研究生全部都顺利毕业。

作为导师,他说,有时候虽然累,但学生的成绩就是他辛苦的最大回报。

很快,徐涵秋就要正式退休了,“你问我有没有什么来不及做的事情?”他不无愧疚地说“是要花点时间陪陪家人”。2000年以后,徐涵秋一次都还没和家人外出旅游过。说到科研,他说,手头上还有一些未尽之事要做完,如有条件的话,也还会继续在这一领域耕耘。“我的科研从来都是自由的,退休和没退休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徐涵秋说道,也笑道。(本文部分数据来源:遥感学报)

 

上一篇:【专访】胸怀炙热,“疫”不容辞

下一篇:【榜样】七旬台胞在PG电子圆“博士梦”:冀用经历和知识影响更多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