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钒浈早早支起摊位,等待观众到场。
近日,芗城区上坂铁塘村举行年度庙会活动。活动中,漳浦宏展戏剧团带来表演《女侠英雄》,该剧改编自歌仔戏传统剧目《吕赛花》。
戏台边有一小摊位,贴五个大字:“乡聚在歌仔。”摊上摆放着海报、包装袋、票根、书签、工作牌等文创产品,多以《女侠英雄》为主题,剧中角色吕赛花、白玉亭等被做成卡通形象。其中还有一份歌仔戏“报纸”,介绍歌仔戏的历史与近期演出信息。
摊主名为林钒浈,是福州大学美术设计专业的研三学生。开场四个小时前,她就支起摊位,等待八方客来。
临开场,已有不少村民搬来板凳,在台前坐好。陈浩民是资深小戏迷,村里的演出一场也不落下。刚到场,他便被林钒浈的摊位吸引,走上前拿起一个包装袋,瞪大眼睛,端详起上面的小人画。见他饶有兴致,林钒浈便要将包装袋免费赠予。陈浩民连忙拒绝,回家拿钱,把包装袋买了下来。
“我是龙海石码人,小时候也看戏看得入迷。”林钒浈说,诸多戏种中,自己对歌仔戏尤为感兴趣,恰好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需要与家乡的本土文化结合,她便瞄准歌仔戏的发展进行思考与实践。“我希望借助文创IP设计,挖掘歌仔戏的文化精髓,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IP形象。同时利用社交平台等推广,为歌仔戏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林钒浈将这一想法分享到小红书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其中一位便是漳浦宏展戏剧团团长的儿子杨沣。杨沣正帮忙打理剧团的运营工作,便邀请林钒浈到剧团里“采风”。林钒浈跟着戏班一起吃、住,记录他们创作、排练、演出的画面,为剧中角色创造出日益生动的卡通形象。
入夜,天气寒冷,但台上演得火热,吕赛花声若洪钟、气贯长虹。戏台边,文创摊上的小卡片印着吕赛花的身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本报记者 沈小琴 文/供图
闽南日报:http://www.zzxww.com/pc/content/202502/14/content_14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