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闽水情长润天山,丝路共鸣绘山海。
2024年,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和4200万福建人民的殷殷重托,从闽江之畔奔赴到天山脚下,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福建援疆故事、援疆工作新篇章。
这一年,福建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对口援疆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民生援疆、产业援疆、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文化润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全面推进援疆工作。
这一年,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首次获评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持续擦亮福建援疆“金字招牌”。
这一年,福建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中期轮换,197名干部人才牢记嘱托,拿稳“接力棒”,跑好“接力赛”,继续当好闽昌情谊的传承者、传递者、传播者。
千里之“援”一线牵。即日起,福建省援疆微信公众号、东南网、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昌吉日报》、丝路昌吉客户端将联合推出2024年福建对口援疆工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民生关乎民心,也关乎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2024年,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以下简称福建援疆工作队)围绕解决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难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在昌吉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倾福建之所能,创昌吉之美好,让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医疗援疆:守护健康防线
“没想到手术一做完,我的眼睛就能正常睁开了,效果太好了。”奇台县73岁的马大爷因上眼睑无力,只能通过皱额、抬眉、仰头才能微微睁开眼睛,2024年3月,通过福建援疆医生庄国健的手术治疗后,马大爷的眼睛恢复了正常,对于援疆医生的精湛技术,马大爷既惊喜又感激。
像马大爷这样的故事,在 2024 年的昌吉州医疗援疆工作中不胜枚举。福建援疆工作队始终立足昌吉州的医疗需求和福建的医疗优势,不断深化 “组团式” 医疗援疆内涵,积极探索创新医疗援疆模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全力以赴助力昌吉州医疗卫生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在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福建援疆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一系列重要合作。昌吉州第二人民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紧密携手,成为重点协作医院,这使得昌吉州在肝胆疾病的诊疗方面获得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专家资源。昌吉州人民医院成功签约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麻醉学科协作联盟成员单位,麻醉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一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新改扩建,先进的巡回医疗车、医学检查检验设备配备到位,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和覆盖,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因地制宜,将 “三明医改” 经验引入昌吉州,并协调推动昌吉州加入三明药品耗材采购联盟(全国),使其成为新疆首个加入该联盟的地州。数字医疗援疆项目的实施,更是带来了就医的全新体验。全州实现了远程医疗协同、一部手机全流程就医、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等应用全覆盖,患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医疗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优化。
在重点特色专科建设方面,精心策划实施了 8 批 36 人次的 “小组团” 专科帮扶行动,以 “一院一特色” 为目标,精准发力。先后引进 30 余批次近 380 人开展短期柔性帮扶;成功推动建立了 7 个新科室,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 234 项。其中,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建成了全疆首个县级医院肿瘤放疗中心,填补了当地在肿瘤放疗领域的空白。
医疗卫生人才梯队培育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闽昌 “天山论健”、闽昌康复医学论坛、“丝路同源・山海交响” 巡回义诊等交流活动丰富多彩。昌吉州人民医院成为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联合开展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首期班87人参加。援疆医生积极开展跨院 “一对多” 带徒活动,全州共建立 73 对师徒关系,累计带徒 124 名,为昌吉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福建援疆工作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将优质的医疗资源、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服务送到了昌吉州各族群众身边。
(节选)
东南网:http://fjnews.fjsen.com/2025-01/23/content_31829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