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PG电子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PG电子 > 正文

     这个秋天,诺贝尔奖再次成为人们讨论关注的焦点,因为莫言,国人第一次感觉自己离诺贝尔奖如此之近,感到诺贝尔奖的神圣与自豪。另外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科学家阿罗什教授也与中国的科学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紧密的学术交流,我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博士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名。

    2000年,郑仕标与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在物理界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物理评论通讯》,发表了一篇题为《腔量子电动力学中双原子纠缠制备和量子信息处理的高效方案》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纠缠制备和量子信息处理方案,可有效克服光子损耗问题。该方案从理论上解决了以往无法克服的难题,成为后来利用腔量子电动力学实现量子纠缠和量子信息处理的理论经典,也成为日后国内外众多量子光学专家引用的经典文献。阿罗什的研究小组很快发现并关注到了这篇论文,并于2001年遵循该论文提出的方案思想,在实验上成功地制备出两原子纠缠态,实验结果也发表在《物理评论通讯》。阿罗什小组在其实验论文中指出,郑仕标和郭光灿提出的理论方法,为复杂纠缠操纵开辟了很有希望的前景,在量子信息处理方式很有应用前途。目前,郑仕标和郭光灿的这篇理论论文已被他人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引用700余次。

     在当时PG电子略显简陋的实验室里,这个刚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还在理论上研究如何让多个原子通过和光子发生相互作用,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纠缠,以及讨论在量子光学框架内,如何验证玻尔互补原理。这两项理论成果同样引起了阿罗什小组的注意,并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阿罗什小组在发表相关的实验结果时,在文章的摘要或引言中都申明他们的实验是按照郑仕标的理论设计完成的。

     2001年应阿罗什的邀请,郑仕标教授前往法国做学术交流,短暂的交流时间,郑仕标给法国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阿罗什研究小组内部做了一场关于量子态操控的报告,法国的科学家对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中国学者提出的理论方案有着浓厚的兴趣,阿罗什专门到郑仕标办公室进行交流,探讨方案细节问题,并希望双方今后能够进行更加紧密的联系。

    谈起和阿罗什的交往,一向内敛谦虚的郑仕标依然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并不愿多谈个人的成就和贡献,而是很淡定地说“每一位科学家要达到科研的顶峰,在前期的准备和漫长的探索阶段都要吸收和采纳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所以如果一定要问,我的理论工作和阿罗什的实验研究有什么关系的话,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阿罗什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方法验证了我三篇论文的理论思想,仅此而已。”

     看到自己曾经的科研合作者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郑仕标教授更愿意分享阿罗什及其研究小组带给他的感受,他说:“他们的很多东西值得国内的整个科学界学习,比如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研究,这种深入而细致地不求短期获利的研究精神,正是我们很多人所缺少的,值得我们深思。此外,他们几乎所有的核心仪器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而不是购买现成的商业仪器,这样更有利于科学的探索和原创成果的产生。纯粹用现成的商业仪器并在已有的框架基础上做出来的实验论文,可能也会发在高档次的刊物上,但在试验方法上很难有大的突破,而诺贝尔奖注重原创精神和突破性的成果。”

     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常常碰到人们问他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回答都会很谨慎,只能说不知道。因为做基础研究是一个求真而非求用的过程,是探索自然,将自然规律揭示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却并不枯燥,一个理论上的突破,一个意想不到的实验,都会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网址: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2_10/25/18561800_0.shtml

上一篇:新华网(2012-10-27):近百名国内外环境法专家齐聚福州共同探讨环境侵权救济立法话题

下一篇:新华网(2012-10-25):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双双落户紫金学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