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来临之后——关注微媒体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2012年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校微博在2012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年。搜搜新闻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腾讯有关高校微博的新闻数量是2010年的15.4倍,2012年则增长为134.8倍。截至2012年12月,通过新浪官方认证开通官方微博的国内高校达到835所。高校微博的媒体关注度在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也随之加强。但微博的链式传播、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使其具有不可控性,许多高校管理者也担心它会成为随时可能炸伤自己的地雷。
转机——新媒体成高校育人新方式
许多高校在利用微博开展育人工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福州大学官方微博成立以来,粉丝数达25758,成了该校学子了解校园资讯、获取实用信息、表达个人建议的互动平台。该校人文学院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档“微服私访”微博访谈栏目,该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生规划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辅导员或老师担任访谈嘉宾,进行微博直播问答。目前福州大学还在有计划地建立并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级“微”网络系统。
此外,福州大学学生处还推出了微信系统。“与微博相比,微信具有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以及支持多人群聊等优势,而且内容条理清晰,不容易被覆盖,阅读起来也方便。”该校学生处岳志强老师认为微信在未来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该系统推出一个多月以来,已发布了近20期图文并茂的服务信息,如临近期末,特地推出了一期《学习压力分析与应对策略》,科学分析了学生学习压力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应对策略,深受学生好评。
忧虑——微媒体的反噬作用
“太不可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因为说错话而毁了自己。”一些高校辅导员表示,“微博上一些负面信息和恶搞内容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乱转乱发,极易给当事人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人民日报在《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指出新媒体的三大弱点: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
去年6月份的一天,福州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中文系几位男生在毕业典礼后,打算穿白衬衫、黑西裤在校园拍几组较为正式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偶遇本班女生,发现本班女生有个别着白色连衣裙之后,突然联想到宿舍楼有很多毕业生离校丢弃的蚊帐,因此萌生了“婚纱”的创意,想借此给大学生活留下点有意思的记忆。他们的“创作”被路过的不明情况的学生拍下,并顺手发了微博,更有甚者将照片PS后转发,进而演变成“婚纱门”事件,连锁出现了“表白门”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给当事人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微博等新媒体容易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冲击,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和视角受限。据该校学生处的教师岳志强所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中有62.09%的学生,在同一社会事件的报道上对微博的认可度要大于传统媒体。而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学生不加分析,人云亦云的话,就会对这些大学生的思想信仰产生冲击,造成认知偏差。“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大家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和朋友,容易排斥其它群体,这样就会造成大学生信息来源单一,观点容易片面,无法多角度、全方位、辩证性地看待问题”。岳志强对此表示忧虑。
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不当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如,学生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登陆微博、微信,查看信息,转发信息,无法专心听课,影响学业。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还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不管是上课、自习,甚至吃饭、走路都会打开手机获取信息,成了所谓的“微博控、微信迷”。
微博等新媒体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岳志强认为,在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更加海量,导致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而且,微信平台是一种开放式社交圈,它支持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交友方式,且实现了QQ好友、手机通讯录、微博好友之间的无缝联系,将现实之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无限延伸,这给学校的舆情监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此外,微博等新媒体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危及校园安全。学生在利用微信微博作为交友工具时,虽然交友范围扩大了,但这种关系一开始并不是真实的,在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现实生活中因随便交网友而被骗财、骗色乃至丢掉性命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专家建议“微博能交友,使用需谨慎。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未来,如何教育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将是高校和管理部门要思考的新课题。
期望——利用微媒体扬长避短
面对微媒体的种种副作用,高校管理者如何在合理利用微媒体开展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副作用?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专业教师刘军认为,首先应当摆正对微网络的理解,不应将其单纯看为一种针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洪水猛兽,而是要看到其背后对于管理工作创新的一些契机。其次应了解微网络,尤其是微网络运用中的许多积极的案例。特别是当前我国许多政府网站和宣传机构,如人民日报、平安北京等,都在积极运用微媒体平台从事社会治理工作,这其间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再其次,当遭遇微网络引发的挑战时,不要固守于已有的、陈旧的管理理念进行处理,而是要学习基于微网络这一平台的特征,以微网络治理方式应对微网络事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对待新媒体时代的微现象,将新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岳志强认为,“高校管理者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快速掌握,兼任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思想引领者,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建立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心理和行为,最终使大学生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于目前许多大学生对官方发布信息持不信任态度的问题,我们要更新观念,先从服务做起,以“良师益友”而非“管理权威”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多疏导、多交流。
据了解,福州大学在下学期将选拔一批新媒体素养较高的学生组成管理队伍,并将聘请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微博运营商担任顾问,对微博管理员进行微博营销、微博定位、内容筛选、语言运用等业务培训。(通讯员 李连富 翁李焱)
微观点
理性面对微时代
相对于个人、企业等微博用户,以大学官方微博为代表的高校网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具有教育性、服务性、公益性、舆论引导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因势利导地发挥微博的积极效用:
第一,明确大学官方微博的定位,加强对微博传播规律的研究。要研究微博迅捷和互动的特点,例如哪类信息更容易引起粉丝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线上互动活动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等。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微博在服务师生方面的潜能。
第二,组建多方参与的学校官方微博管理、运营团队。分别负责微博相关栏目工作,保证微博的更新条数,回复微博上的相关问题,形成信息的互通分享以及发布审查机制,并分时间段对微博转发和评论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微博的更新和活跃度,做好舆论引导。
第三,贴近师生需求,打造原创精品。以多媒体形式做精做靓微博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发布,重视内容的原创性,以原创赢得关注度,以原创形成影响力。
第四,整合新闻资源和传播渠道,内外联动形成大学微博圈。微博的使用要扬长避短,利用其快速传播和互动联动的优势,弥补其碎片化的劣势,将学校各级各类微博实现无缝对接和融合。整合学校各媒介新闻资源和传播渠道,做好微博与校报、新闻网、广播台的资源整合,做好学校各类机构、媒体以及个人的微博力量的整合,统筹校级、院级、班级、个人等多种形式的微博,统一标识系统,形成层级丰富、落点众多的大学微博圈,润物无声地发挥新闻宣传的整体效应。(翁李焱)
《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25日第8版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2/25/content_88281.htm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news.jyb.cn/high/gdjyxw/201302/t20130225_528952.html